朋友提的这个问题真有点不好回答,题中的“孩子们”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多数孩子学习不好,还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少数孩子学习不好?就一般情况而言,可分为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
如果是一个群体中的少数孩子学习不好,这属于比较正常现象,是个例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剖析,侧重点应该放在孩子的主观原因方面。
1、与孩子的性格、爱好有关。人都是有喜恶的,孩子的学习只是某一两门功课不好,家长不别过份担心,平时多加辅导即可。
2、与孩的心理因素有关。孩子有厌学思想,一看到书本就反感。这就要减轻在孩子学习上或其它方面的压力。
3、与孩子的生理特征有关。这就需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健康、卫生、生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4、与孩子的学习基础有关。这就需要适时、有序地给孩子补充“能量”,多鼓励、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当然,孩子学习不好,也可能受到了客观原因的影响,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如果是一个群体中的大多数子学习不好,这可就真是个问题了。我个人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外因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所授内容不生动,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
2、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孩子们没有学习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的上进心了。
3、与社会的环境关,诸如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等。
当然,像上面所述的情况,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就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学校也会及时反应,作出恰当的处理,家长们大可放心!
孩子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1、学习能力欠缺。少数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根源于智力因素,例如先天性智障、疾病性后天智残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导致学习能力欠缺,这是硬伤,只能认命,求学这条道走不通,最好另觅他途。
2、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孩子都存在这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稳重、不踏实、不认真、管不住自己,说白了就是情商太低。最新研究发现: 孩子的学业成功=20%的智商(IQ)+80%的情商(EQ)。由此可见,大多数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应归结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毅力不够。孩子的学习毅力又可以称之为逆商或挫商(AQ),它是情商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独立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可能缘于学习毅力不够。其主要表现为,经受不住困难和失败的打击,特别容易放弃,往往的借口就是“我不想怎样,或者是我不愿怎样”;笔者的儿子从小就特别有这个方面的毛病,后来在我们的刻意帮扶下,才纠正过来。
孩子成绩不好,大多数家长只知道找补习班,究竟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也谈三点吧!
首先、“找补习班”最有效的情况是,其他各门课都较好,只有一两门弱科。这种情况下,表明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错,有着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这个时候“找补习班”,就能起到查漏补缺、弥补学业上的“短板”的效果和作用,如果找得准、用得好,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结果,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迎头赶上去!
其次、孩子存在较轻微的智障问题,但学习态度认真、踏实、肯干,“找补习班”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确实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慢半拍”的情况,严格的来说这不是智障,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时间罢了;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和节奏,被落下的知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个时候如果适时地“找补习班”恰当地补课,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有较大的改观。
再者、情商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找补习班”补课是效果最差的。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随意放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非常不好;这样的孩子,“找补习班”补课基本没啥效果,纯属浪费!学校老师讲课他开小差、不认真听,作业又不认真,即便去“找补习班”,他也同样会如此,对学习成绩不会有什么帮助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孩子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智力因素、习惯因素、和态度因素三个方面。通过“找补习班”补课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尤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孩子来说,“功半事倍”的效果也收不到,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
人的自我观念一旦确立,那么它对周围环境信息的解读就会有强烈的倾向性。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秀才去赶考,一个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人,另一个则认为自己是个比较倒霉人。他们去考试的时候碰到一队出殡的队伍,面对那个黑乎乎的棺材,觉得自己很幸运的那个人就在想“棺材棺材,那不就是升官发财吗?真是鸿运当头啊!”,于是在考试的时候他文斯如泉涌,果然发挥出了最佳水平。而那个认为自己很倒霉的人,觉得这是晦气,不祥之兆,是上天预示自己这次要名落孙山,于是在考试的时候,那个黑乎乎的棺材挥之不去。最后文斯枯竭,名落孙山。
人们常常只对符合自我观念的信息敏感,与自我观念相符合的信息,就会被认为是正确的,自动被执行。与自我观念不相符合的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而不被执行。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我观念,而不是努力的只改变某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一个自我观念消极和无能的孩子,是不可能在自我观念不变的情况下,就对学习积极思考的。人们所有的经历总是在证明并且加深自我观念,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至于这个循环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那就具体情况而定了。
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例子,比如说一个学生,他的自我观念是“我就是一个没有数学天分的人,所以我的数学是不可能学好的。”那么他在学数学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去学不好数学,他怎么努力学不好数学呢?他就会紧张恐惧有压力,在紧张恐惧有压力的时候,人的理性思维是被关闭的,理性思维关闭,那么就会很明显,他是不可能专注的去思考和解读问题,然后就是这道题不会,然后他再用这道题不会来证明自己真的学不好数不好数学,就这样循环下去。
就如同那个认为自己是个倒霉的人的赶考者,他的脑子被黑乎乎的棺材占据,其实根本就没有思考考题。
如果一个认为自己特别擅长数学的人,他是不是天生就对数学特别特别敏感呢,其实不是。
在与数学的接触的过程中,他获得了好的感受,有好的感受让他更加喜欢数学,那么他在数学上就会不自觉的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欢乐的时光总是特别快,同样是一小时,如果你做喜欢做的事儿,一会就过去了,会觉得这一小时实在太短了,但是如果要是做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时间过的特别特别的慢。
所以在做有成就感、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人的脑细胞处于激发态。这个时候脑细胞特别活跃,在不知不觉间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脑细胞处于激发态,整个过程会觉得更好,这个良性的循环将不断的强化自我观念。
所以很显然,只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自我观念。需要改变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你才能从原来的那个循环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后才能取得天壤之别的结果。
大家或许听过这样类似的话:如果你现在说的是积极思考,我以前曾经尝试过,但那对我一点不管用啊。
5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下面这几种想法:
1 你这个方法我尝试过,你这个道理我懂,别讲大道理,说怎么做。
2 你说的这个课程我也系统跟着学习过了,但是对我呢,一点也不管用。
3 你讲的这个让我儿子写作业的方法我试过,没有用,你的这个让我跟我儿子沟通的办法,我也试过没有用。
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仔细想想你可能会发现有这样一个小问题,就是这些人在运用和尝试这个新的方法或者是新的思维的时候,他们要么是用于考虑特定的外部环境,要么就是用于考虑某些具体的习惯或者性格缺陷,他们思考的不是向内思考自己。他不琢磨,如何改变对自我的看法。而对自我的看法,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耶稣说:不要把新布料补在旧衣服上,或者用旧酒瓶装新酒,就是你拿一块新布补到一条旧的裤子上,你觉得你得到的是一条新裤子还是一个旧裤子?
如果你的看法是消极,那么你这个人就是一个消极的人,但是你却想要碰到一些具体的情况的时候,能够积极的思考,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孩子学习的具体表现,那不只是在学习上,学习只是他整个这个人的性格在学习上的一个表现,所以你单纯的揪着学习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因为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感觉,只是他自我观念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其实他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表现的,只不过是其他事情你不在意而已。因为其他事情,你觉得不重要,其他事情你容易接纳,其实他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所有的表现都是自我观念的一个具体的表现而已。
这个问题有点小复杂。一般说来,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排查:
首先,看看是不是智力问题。这虽说有点残酷,可不是没有可能。早一点查出原因,可以早一点想对策,这才是对孩子负责。具体来说可以先去与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交流一下孩子的反应水平。如果确实有反应特别迟钝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者神情、行为怪异等情况,最好带孩子到专门的机构检查一下。
如果经检测,智力没有问题,那就考虑一下是不是心里在闹情绪,也就是他是不是故意不好好学的。具体来说可以想一想父母有没有大的矛盾(比如离婚或父母经常打架,因为这种情况不好好学习的很多),在学校与老师之间有没有什么冲突,与同学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等等。如果是老师的问题,那就与老师好好沟通。如果老师存在师德问题,那实在不行就向学校反映;还是不行,就转学。如果是与同学有矛盾,那就找老师和相关同学好好沟通。如果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得根据情况来处理了。如果木已成舟、覆水难收(比如父母离婚后又都已经再婚),那就找孩子敬重的长辈或者老师帮忙疏通,实在不行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忙。
假设智力正常、心理健康,那就极有可能是意志品质和学习方法的问题了。学习方法的问题比较好理解。意志品质的问题主要指的是怕吃苦,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愿意真正地下功夫学习,这主要与家庭对孩子的宠溺有关。如果是方法问题,可以找老师或者是教育专家诊断并指点;如果是意志力薄弱,那就得靠家长的严格要求了。家庭对于孩子不能太苛刻,但也绝不能太宽纵。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实际上已经走在进步的大道上了,可是家长过于性急,认为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付出不对等。如果是这样,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很多事,都是需要慢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