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看书,不去学校。
孩子的目标:不想这么抑郁。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的目标:不想这么焦虑。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的目标:不想和他做朋友。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的目标:想要坚持自己的兴趣。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的目标:想谈恋爱。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目标:无法处理人际关系。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孩子目标:觉得活着没意思。
家长的目标:他啥时候去上学?
……………
父母答应她可以不去学校,不看书,你爱她与她好不好没有关系,孩子就一定会走出来。
问题是父母能做到吗?从表面看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在父母那里,父母有太多的压力和焦虑自己无法排解,所以企图用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孩子能承担的起吗?
当孩子不想去学校,不想看书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心思不在读书上,那她的心在哪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做了很多孩子不上学或迷恋手机的个案,没有一个是直接改变孩子的,都是父母自己做出改变后,孩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孩子都只不过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做好了,孩子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出问题的孩子都是在期待父母的关注和爱。
也许有人会说:“我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了他身上,可他就是不争气,我能怎么办?”说这话的父母关注的永远不会是孩子,而是孩子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孩子考个好成绩欢天喜地,孩子考砸了惊天动地,总是活在自己的情绪里,什么时候关注过孩子的感受?
有一位妈妈电话咨询,大学毕业的儿子连续两年考研究生都没过,让她不理解的是每次都是有一科考得极差,其它三科成绩很高。
孩子现在在家里不出门,天天看手机上网,妈妈让他先找工作他也不同意。他说明年再考一次,如果还不过他就跳楼。妈妈很担心,看孩子现在的状态,明年也没有把握,万一……。
听完妈妈的介绍,我问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如何?妈妈说相当糟糕。我又问真正想死的人是谁?妈妈脱口而出:“我”。
原来爸爸和妈妈的婚姻出现问题已经好几年了,妈妈怀疑爸爸有外遇,自己也用尽办法去调整,但是,两个人的关系一直是处于僵直的状态,孩子怎么可能安心走出去?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父母,如果方向错了,所谓的引导也只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入不了孩子的心,怎么可能有效果?
抑郁症主属心理性疾病,因对某事长期焦虑而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心理性疾病一般不好确诊,有人可能为了逃避现实而伪装成心理病人,除了专业的心理医师,常人一般无法确知某人是否真患有抑郁症,还是伪装患有抑郁症(即便具有明显的行为症状,仍然可能是伪装,如孙膑伪装患了失心疯,智如庞涓也受骗上当,高智商伪装心理病,恐怕高科技也难分真假)。首先要确定是否真患有抑郁症。我有一个方法,让她亲身见识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她意识到不堪后果,如果是伪装的,她会自动卸下,如果轻微,她会主动配合治愈。
怎么治疗抑郁症呢?中国有句老话”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须是系铃人!”所以弄清楚女孩心因何事而抑郁是关键。如因某事抑郁,最佳的方式或许是了解她期待该事如何处理,若能真如她所愿解决事情,心愿一了也许就不抑郁了!如因某人抑郁,看她内心里对这个人如何符合她的期待,则可能需要人配合。从她不愿去学校不想看书的表象来看,应是因学习而起,如考试成绩或与老师同学关系等因素,让她说出真实想法,她希望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如老师不公布分数,不因成绩批评她,等等,都可予以配合,生命健康还是第一位。
家长改变。
不要试图通过唠叨、哭诉、逼迫、控制等去引导孩子,改变孩子现状。
会恶化亲子关系,加重孩子病情。
应该是家长去学习、去改变、去成长,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全家生病,孩子吃药。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家长如果活好了,活明白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了。
亲测有效。
家长千万不要哭泣和焦虑,每天充实快乐,活得有劲、有趣、有奔头,人生快活的样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无声的引领。
总之,正规的治疗,家长科学智慧的爱和陪伴,慢慢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