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孩子拖延,久明老师这样建议:
造成一年级孩子拖拉的核心原因:
一年级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定向阶段的初期,这就意味着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注点以及好坏评价的出发点都是首先看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家长那么多千叮咛万嘱咐的话都变成徒劳。因为那些事是家长看重的,并不是孩子最优先所能想到的。
既然对自己不重要、不是自己特别需要的,做起来当然不情愿,行动上也就能拖一会是一会,但初期一般不会出大格,只是比家长理想的预期慢点,但让拖拉成为严重问题或固定习惯的催化剂,却是家长普遍采用的糟糕做法:催促!
因为催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妈或者爸爸,并且这样的父母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表现出来的就是高期望和强控制,不断“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标的后果是:让孩子内心无助,情绪不愉快,无法获得主观满足感,只能体验“脱罪”感,会觉得终于把事情做完了。
久而久之,潜意识就形成了一种隐形对抗语言:“我斗不过你,但是可以拖,拖,虽然让你不高兴,但我舒服”,也就是拖拉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所以说,家长循环往复的“催促”强化了孩子的拖拉行为。
具体做法请参考一年级孩子培育说明书
采用目标明确法。具体步骤
1.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一年级孩子大致6岁左右,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正好出于主动感和内疚感的冲突,勤奋和自卑的冲突,若是主动感超越内疚感,就能够顺利形成‘目的’品质,若是勤奋超越了自卑,就能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而主动感是拖延的死敌,所以这两个冲突的转变,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明确目标:改变拖延,即让孩子不拖延,那么从拖延到不拖延有没有一个既定的可量化的标准。例如孩子做作业用了120分钟,家长认为只需要30分钟就搞定,而普遍来讲作业量需要70分钟才能搞定。那么孩子要从拖延到不拖延,需要缩短作业时间是50分钟,而非90分钟。
3.扫清导致孩子拖延的客观‘障碍物’,比如做作业放在吃完饭半小时之后进行,这个时间段,让孩子想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抓紧时间做,到时间,就开始做作业,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将手机放置在客厅,让孩子做作业的空间里少些干扰或是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视、漫画书、零食等
4.看到孩子的变化,及时反馈和鼓励。比如孩子做作业专注时间从15分钟到了能做16分钟,那都是一个积极变化,从做作业用了120分钟,慢慢地用了119分钟,那也是进步。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心里越急越催促,孩子就会越慢越拖延。这不一定是他们和家长对着干,而是父母急促时传递的信息过载,让孩子处于催眠的僵直状态。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有拖延症的孩子,同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学习效率太低,做事不太讲究条理。
那么,我建议家长在孩子的卧室贴一张作息时间表,并监督孩子一段时间,及时提醒他。
每天和孩子一起评出优良可差,每周总结一下,让孩子自己看看哪些事情常常做得不够及时。并适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然表现不好也要提出批评。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学与玩都要控制好时间,不可以拖延。养成时间观念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一年级的孩子容易出现拖延症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年级 两个场景完全不同的环境有个适应过程 其次 是家长日常对孩子在饮食起居等生活学习习惯的任性 没有很好引导 养成基础没打好马上适应学校生活 及学习要求需要过程 再次 家长本身做事无意中的拖延不守时等倾向“言传身教”在孩子潜意识中留下痕迹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状态 解决一年级小学生拖延症 需要老师家长同时“发力” 在家里 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从起床到睡觉等生活小事做起 严格守时 可以让孩子画张画 或者贴在墙上一张彩色纸板 对孩子每天执行情况随时评价 做的好贴红花 鼓励 同时 指出不足 小学阶段是养成训练的关键期 特别是一年级要抓紧 好的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