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初三正处青春期,他看到我就烦,天天玩手机,家长很为难。
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
第一、青春也是过山车。
学生从初一到初三,是心智逐渐成熟的过渡期,这段时间独立思想已经产生,对生活、社会、人生以机构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再惟家长、老师命是听。
特别是到了初三,这种存在感越来越强,对别人的指使和命令依然感到不舒服。
如果家长和老师强行要求的话,他们会使用一种默然的态度去抗议,甚至是直接反抗。
这时候,他们的表现是忽冷忽热,有时候喜笑颜开,马上也会愁眉苦脸;有时是阳光灿烂,有时是愁云密布;情绪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处事待人,包括对待父母的态度也是忽好忽坏。
对此,家长一个个有足够的冷静和智慧面对这一切。
第二、家长的快车拐不过弯。
一直以来,孩子从嗷嗷待哺,到现在成为一个大男孩、大女孩,家长的角色却没变,依然的居高临下,依然的生活指导教师,依然的保姆,在父母的眼里,还是那个小男孩小女孩,似乎什么都要听家长的,因为家长是成年人,有足够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可以给孩子以指导。
就像一个正在下坡的的小车,根本没有刹车,只是凭着原先的惯性,自己在下滑,却根本刹不住车!
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与家长一以贯之的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育就产生了碰撞和矛盾,于是冲突就出现了。
自然,虽然还在想独立,但是毕竟没有任何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还需要依赖父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小学时父母的威势依然在,所以,孩子就会以其他方式来进行对抗,比如这位家长所说的那样,听见父母再唠叨的时候,就以满脸的不耐烦来对付,结果招来父母的一顿臭骂,甚至一顿揍!
家长这时会发现,孩子不再跟你谈心,也不再跟你谈起在学校的所有的一切。
第三、让孩子感到亚历山大的不止是压力。
进入初三,升学的压力已经成为孩子心中难以挣脱的巨岩。孩子也知道,这是自己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关口,如果自己迈不好,将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自己到底怎么样,没人挂心,而成绩的好坏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符号。
成绩的好坏,意味着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别人对待自己的标准。成绩好的,是家长的骄傲,是老师嘴里的优秀生,是同学心中的榜样。
反之,就是同学嘴里的学渣,就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就是家长心里的创痛和耻辱,有些家长一谈起孩子就是连声的叹息。
别人家的孩子越优秀,家长的叹息越绵长。
而且,这时候,个别学生开始有心仪的异性朋友,孩子的自卑让他更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山峰。
在同学闪烁的目光里,在老师厉声的批评里,在家长声声叹息里,学生就只能越来越宅,越来越不愿意与别人交往,越来越不听话,于是就把自己隐藏在游戏里,躲在手机里。
第四、父母做一个倾听者。
面对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如果家长只管自己的“上位者”的身份,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依然颐指气使地对待孩子,那么,感情的隔膜将会越来越厚,孩子的心之大门,将会对你关上。
孩子的很多问题,你根本无从得知。
这时候,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地靠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
孩子犯错误了,不要急躁,不要马上就去训斥,而是耐心地询问缘由,认真地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去询问孩子怎么处理更好,然后给孩子建议,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办法,然后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处理。
第二、做一个孩子生活的旁观者。
孩子在成长,就像一朵花在认真的绽放,家长就做一个欣赏者。
即便有风雨,也就看着孩子精力这些风雨,别着急去呵护。因为这些风雨,就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坚强。
有些家长生怕孩子磕磕碰碰,伤了孩子,于是把自己夸大的羽翼遮蔽了孩子,以为这样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岂不知让孩子心灵特别脆弱,于是就有一些孩子,被家长或老师批评两句,就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给父母留下无尽的悲哀!
而且这种爱,有时就虎让孩子感到窒息。
所以,父母不要在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第三、做一个爱的陪伴者。
父母做孩子生活的倾听者和旁观者,更是一个陪伴者。
孩子的成长中,有父母爱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孩子尽力了、认真了,父母就应该满足了。
可以帮助孩子对未来有个规划,定下一个目标,制定个计划,让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
父母要和学校老师加强沟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更为清楚的了解,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孩子无法解决的困扰,比如,校园暴力,比如校外安全等等。
少一些唠叨,多一些倾听;少一些管教,多一些协助;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沟通;放下家长的架子,做一个良师益友,和孩子一起成长,成就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
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于孩子青春期出现的种种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一、家长要多学习青春期知识。面对孩子各种变化,比如迷恋手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脾气暴躁、不爱和父母沟通等。家长慌乱无用,焦虑无用。家长此时需要多学习一些孩子青春期的变化的知识,掌握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特点,才能心有定策,有的放矢地去应对。家长多去学习,多去了解会发现迷恋手机,脾气烦躁,不爱和父母沟通,是大部分孩子青春期的共性。
二、看见孩子的内心需求
现象的背后有本质。迷恋手机的背后,要知道孩子在手机中能得到什么。现在孩子基本上都拥有手机,手机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和同学伙伴联系的纽带。所以迷恋手机背后是孩子对娱乐放松的需求还有和同学联系沟通的需求。不爱和父母沟通,是因为,父母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自己,和同龄人更有共同语言。
三、多些理解和引导
与青春期孩子硬碰硬不是理想的解决之道。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与孩子聊他最感兴趣的事,走进孩子的心,尽量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多些耐心,多些信心,相信孩子会顺利走过青春期。
谢谢邀请!
叛逆期的孩子的确让人头疼,既然我们知道是叛逆期就要讲究策略这个时候往往是打不得骂不得,但又不能信马由缰。明智的做法是多观察多发现,发现他自己造成的错误,提醒他一下,这个时候他往往不会反驳。
玩游戏容易上瘾,不听劝阻经常玩手机可能上瘾了,想要戒掉很麻烦。如果是玩游戏可以找一个玩游戏的高手与他一起玩让他输得没有玩游戏的信心这个时候自己就会好了。如果单纯的上网你也可以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星期天的时间不管他让他玩,吃不吃饭都可以,两天时间,他把感兴趣的东西玩个够了会觉得上网没意思,这时候自然就不在玩手机了。否则你不让他偷偷的玩反而吸引力更大,你不管了,他也许就没了兴致。当然这个做法需要家长的勇气和智慧!
谢邀
任何人看到这个提问
都会教你积极正确引导、
换位思考、理解、尊重,
却不知很多积极的正确引导
正是促成叛逆对抗的祸手,
每位家长和老师都在做同一件事
“积极的正确引导”
却不知这个方法的含义是“唠叨”和“烦死了”。
因为家长和老师都在做正确引导,
对于熊孩子差生而言,
他们的思想反馈是“别逼我”、“我就这样,怎么的”。
家长的反应变得束手无策,
有了这种情况理解、尊重、换位思考还有意义吗?
去年春天
我这收了一个名校初二学生,
家长自述(说谎):孩子玩手机是看看新闻,很少玩游戏,成绩中等偏下,很聪明,这几天有了请假旷课现象。
我给这孩子第一次一对一讲课正讲一半时,
家长发来微信,
叫我能否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
我感觉很奇怪,
不玩游戏,只用来看看新闻的手机干嘛没收呢?
但我还是按着家长的意思帮家长做到了,
我给孩子讲了两个小时课程,
孩子非常兴奋,
决心改变,一定要超越同学。
最后我问他:
你的手机还有用吗?
孩子想了一会
说:毛老师!手机锁在你这。
为了更好的对这位学生针对性学习态度训练管理,
几天后,
我去学校与这位学生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沟通,
得知这学生经常旷课逃课,
长期和几个最差学生玩在一起,
放学后经常在校旁边游戏房玩游戏,成绩倒数。
放学后经常会看到
家长在游戏房门口等到七八点钟,
孩子游戏玩腻了,
自已走出来了,
才带回家吃饭,
家长只能用保持沉默来应对孩子,
找了很多培训机构、心理辅导老师,
学校也做了很多工作,
毫无办法之下才找了我,
后来我再次与家长沟通,
家长说:(实话)在家长期玩游戏到半夜,
上学经常迟到,旷课,逃学,
一到考试就逃跑,找不到人,
作业经常不做,成绩很差,
有与父母对打现象,
没人管得了。
我是单亲家庭,
小女儿在初三上学期
也出现半夜玩游戏现象,
因我经常外出,
孩子星期六星期天一人在家,
都靠自觉,
我有时半夜才到家,
经常发现我回家开门时好象家里关电脑声,
我开始注意留心这件事了,
有一次半夜12点到家,
轻轻地走上楼梯,
不声不响地打开门,
看见小女儿在玩游戏,
我忙说:宝贝!别关,别关!
爸爸也想玩游戏。
女儿很惊讶,停在那里。
我放好东西后
跟女儿说:来!是哪个游戏,爸爸看看,爸爸跟你比比谁玩的好。
女儿还是呆在那边,
等我坐在她身边她才缓过来,
然后我们开始了游戏比赛,
整整玩了一个小时。
我做老爸的输得很惨,
我们有说有笑那一小时,
从那一天起,
孩子再也不玩游戏了。
那一学年的中考,
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
并且超出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3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