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是放养呢?还是严厉的鸡娃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一切都是多元化,我们对于下一代该如何教育呢?如果像我这们出生的年代一样放养,孩子必定无法赶上同龄人;如果各种辅导班加兴趣班加鸡娃,孩子又没有童年。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呢?
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失败的案例和几个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先列举三个失败案例
案例1
父母都是智力正常的人,和人相处也很和谐,而孩子却是相当愚笨,在学校是典型的差生,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和同学相处困难。考察其家庭背景,虎妈当家,妇唱父随。对待孩子严厉,这一点家长态度是一致的。当母亲呵斥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让吃饭时,父亲则是坚决的执行者。孩子基本上感受不到父爱母爱。
分析:孩子不是器物也不是动物,心灵需要爱来滋养。
案例2
母亲不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也不相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孩子读小学初中基本上步步跟随,读高中租房陪读。不仅如此,还自备黑板,跟着孩子同步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天天坚持检查作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有错题,除了严厉训斥之外,还要给孩子讲解正确答案。这样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分析:学会放手,相信孩子,既解放了孩子又解放了自己。
案例3
家长总是唠叨,埋怨孩子没有出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作业做好了还责怪字迹不工整,错题多,没有别人家孩子做得快;考试成绩出来了,责怪孩子名次落后,即使是班上第一名还要责怪不是全校第一名;要求孩子收拾书房后,责怪书房不整齐,速度慢。结果是孩子高考后填报西藏某大学读书。
分析:想让自己孩子差你就天天唠叨埋怨吧,拿自己孩子与别家孩子做对比吧。
以下列举三个成功的案例
案例1
父母几乎是文盲,从事的职业是杀猪和卖猪肉,由于职业的原因,总是早起,孩子的起床凭闹钟,早饭完全靠自己买,学习完全靠自觉。中午放学后孩子就到父母肉案那接受父母背书检查,英语科目对父母来说意味着天书,只要背诵不流畅那个切肉刀就会在肉案上啪啪作响;当然考试出类拔萃,就会把没有卖出的剩肉用来犒劳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检查一直坚持到高中,结果这个孩子高考考进名牌大学。
分析:严厉但不打击,爱要把握温度,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2
这是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父母没有回来几次,那时也没有微信,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作业靠自觉,生活从小就靠自理,成绩好坏没有人过问关心,亲戚对她也很冷漠,学校放假了,大半是呆在学校不回去。后来这个孩子考上211,一路本科研究生,企业主管。
分析:这名孩子的成功就在于没有人过多关注,自然成长。
案例3
这是一名资质一般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小学初中成绩总是落于人后,家长顺其自然选择了技术学校学习模具设计,由于文化跟不上,草草毕业打工,干过多种行业,机械制造,汽车销售,汽车修理,建筑,回家搞养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现在就业于某医疗器械销售部门,已经成为部门经理,月薪也是多少万。
分析:多历练就是最好的学习。
我们要承认人才的多样性,承认了人才的多样性就看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对孩子教育不能只是盯着分数,而应该因材施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远大于考试的分数。
教育孩子没有刻板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孩子出生,就有一句如雷贯耳的话: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句话指的是早期教育很重要,而且这个教育只能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这个好象是韦钰院士说的,也是我最近通过学习李玖瑾教授的课程中得到印证。
现在普遍争论的问题是,教育孩子是应试教育重要还是素质教育重要?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二元对立的。当我们无法与教育体制作对时,当然你可以换一个教育体制,但即便这样,谁也不能脱离这个仍然具有丛林属性的现实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认为最好的方法
一)家长的责任
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二者底层相通的部分。这时学生的深度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第一责任人是父母家庭,而非学校、培训机构;家长要乐于做“园丁型”父母,爱孩子,给孩子提供阳光、雨露,让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二)发掘孩子的天赋
其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天赋,天赋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冲动”与追根寻源的“好奇心”,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环境身上,创造一个丰富的、变化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环境中很多奇迹都可以发生!
三)扬长避短,不是取长补短噢!
我举例儿子,他的文科特别好,尤其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的理科却很差。这件事从他上学开始,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总也找不出能让他提高 数 理 化 分数的方法。家教也请了,包括上大课的,也包括一对一的都给他请了。上大课,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用的。一对一也收效甚微。
所以我想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思路,那就是扬长避短。他的特点就是做作业很细致和很沉稳的,以前因为我叮嘱他做好以后,再检查一遍,但是这个提醒很不好,反倒因为检查了以后,把正确的修改成错误了,所以他一直要埋怨我。后来我就改变了方法,跟他说,相信你的直觉!做完了不要检查。现在他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
四)用爱贯穿教育
讲个盲人姑娘海伦 凯勒的故事。她的老师叫安妮,她告诉海伦 凯勒: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温暖的情感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可以说是安妮用爱造就了海伦。
最终如果父母接纳自己的孩子,不管是长成一颗松柏、一朵玫瑰、还是一株雏菊,孩子也同样接纳自己,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这就是敎育孩子的好方法。
5月9日母亲节,我遇到一位奇葩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没有送她礼物,她非常生气,我问孩子多大了?8岁!我听完之后惊呆了。想想这位母亲的孩子肯定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听话,然而生在这样的家庭,孩子真的快乐吗?
会遗传的“操纵孩子”
在很多家庭当中,孩子看上去非常懂事,但是这些孩子其实是被强势的父母给操纵着,他们通常会替孩子做决定,而孩子呢?逆来顺受,看上去非常乖巧听话,时常被夸赞为“孩子中的标杆”。
这些被父母操纵的孩子,看上去非常乖巧,其实会留下严重的家庭创伤,有些童年被创伤的阴影甚至会伴随终身。这些家长虽然长大成人,其实是他们非常依赖孩子,需要孩子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孩子身上,他们能够获得成就感,会获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的欲望。
很多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有很多愿望没有满足,比如学一门钢琴,成为班级第一等等。他们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期设想,他们则会把伴侣和孩子当做情绪的宣泄口。
之前有个朋友是机关单位的,常年因为排挤而没有升职的机会,可是他却把这个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讨好班主任,一定要当上班长,在此过程中不断灌输“当官”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当官的好处等等。
这些孩子在这种隐形暴力的影响下,会将这些遭受到的攻击,潜移默化影响到下一代。比如我上面介绍朋友家的孩子,一开口就有一股“官味”,时常被其他父母夸赞为“小大人”。很显然,这种“小大人”十分不讨同龄人的喜欢。
为何要操纵孩子?
如果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很多穿着成人衣服的孩子,提臀、收腰,甚至低胸性感的衣服也会出现在他们身上。很显然,这些家长买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她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些还夸自己很民主,逢人便说:“我家都是让孩子自己选的”,可是当孩子的选择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时候,母亲便会摆出家长姿态“乖,听话,这个对小朋友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父母在小的时候,选择权常常被父母剥夺,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望,以弥补童年缺失的掌控感。
而处于弱势的孩子,此时却要对父母进行妥协,孩子不再是孩子,反而父母成为那个需要安慰的孩子,而孩子们则要照顾家长的情绪,亲子角色颠倒。
孩子因为身处弱势,像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具,玩具不会提出任何要求,家长们可以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他们身上,根本不必担心玩偶们提出反抗。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被关爱,被倾听,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年龄大大的延后。而当他们心理年龄不够成熟,却成为他人父母,此时他们则需要在孩子身上要找到童年时期的缺憾,从而导致亲子角色的颠倒。
亲子角色颠倒有三大特征:
首先,这些父母通常欺软怕硬。生活中他们很难与他人平等相处,不是被别人欺负就是欺负他人。我们通常在办公室里看到,那些谄媚上级的同事,通常会欺压下级,或者回家后,对家人发火,把在上级那里积压的情绪,宣泄到下级或者孩子身上。
我曾经遇到一位母亲,在与孩子发生争执之后,坐在一边生闷气,在等待着一旁女儿过来哄她,似乎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位10岁不到的女儿也非常懂事,来到母亲旁边,主动认错,而这位母亲显然成为被惯坏的孩子,依旧生着闷气。
而当这位孩子的父亲过来的时候,这位母亲又表现出小鸟依人的形象,企图讨丈夫的欢心,这种形象的反差就是心理代偿,通过“欺软怕硬”获得心理代偿。
其次,亲子关系颠倒是因为这些家长总喜欢和他人比较,他们极度关注社会地位、金钱、权力。
我有个远房亲戚,人们总夸他家孩子神童,因为刚3岁的孩子居然认识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甚至是那些非常少见的豪车也不在话下。孩子的母亲一直说没有教过孩子,可是我有一次与他们同行的时候,发现妻子总是抱怨自己家房子太小,车不好,之后就开始羡慕旁边的汽车。
这种对金钱与地位的过度追求,也是源于对过去缺失的补偿。在《人民的名义》当中侯勇饰演的赵德汉,作为一个处长贪污近亿元,然而其所受贿的所有金钱分文未动,都藏在自家柜子里,他给出的理由是,小时候穷怕了。
如果手里没有赵德汉这种权力怎么办?那就需要在孩子身上找到满足,把自己家的孩子当做“奴才”来使唤,亦或者给自己家孩子穿得异常奢华,一身的假名牌,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三种是牺牲孩子的未来,以此来成全所谓家庭幸福的假象。
这种现象在高考当中非常常见,家长通常害怕离开孩子,而让孩子选择离家近的学校,亦或者当孩子要离开家很远地方工作的时候,家人也要随同而去,看似为了照顾孩子,实则离不开对孩子的依恋。
这些家庭的父母,如果离开了孩子,生活会失去重心,特别是缺少情绪释放的缺口。在电影《万箭穿心》当中,李宝莉总是抱怨丈夫的各种不是,当丈夫离开之后,她把这种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以至于母子决裂。
这些长不大的父母,之所以把所有的欲望都映射到孩子身上,最核心的原因还是一种心理代偿,希望在过去的缺失当中,找到某种平衡。
亲子关系颠倒的危害
无论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还是对孩子过度干涉,都不是很好的亲子关系。在《万箭穿心》当中,儿子小宝在母亲过度“爱护”下,结果认为已经不在的父亲是最好的父亲。而有些家庭当中,尽管母亲对孩子无休止的虐待,他们依然相信妈妈是爱他的。但是他们却深深陷入自我矛盾当中,因为他们一边承受着父母情绪的宣泄,又要相信他们的爱是真诚的。
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虽然承担着情绪的“垃圾桶”,通常都比较乖巧,因为迫不得已。他们会看父母的脸色行动,负责听取父母的抱怨,忍受父母毫无征兆地责骂。最为可怕的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就是宣泄口。过去农村有句口头禅,下雨天,闲着也是闲着,不行就打孩子玩,其实这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
这些好孩子,需要不停地看父母的眼色,负责听取父母的抱怨,忍受着毫无征兆的责骂,为了让父母高兴,通常都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用谎言取悦父母。比如明明很讨厌这款衣服,却违心地说很好看,很喜欢。
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会经受不住他人的威胁,只要别人比自己强势,他们就会马上抛弃自己的情感,附和他人的想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只有直率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压抑,才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很多时候,一群孩子在排挤一个孩子,不明真相的会觉得是这个孩子有问题。可是这种被排挤的情绪如果一直被累积,不知不觉当中会积攒成一个庞然大物,一旦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当中“麻烦人”。
如果说无父无母是一个零状态,那么亲子关系颠倒就是一种负状态,这些孩子在家庭当中不但没有受到鼓励,还需要鼓励父母,在最应该被滋养的年纪里,却要抽干自己。在这种亲子关系颠倒的家庭当中,孩子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总结
在亲子教育当中,人们常常把对孩子的依赖当做一种爱,殊不知这种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灵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会代代相传。最可怕的是,这些父母并不知情,意识不到自己在虐待孩子,孩子呢?错误地认为这是父母的爱。
每个人都在成长,即使已经成为人父人母,也需要不断成长。当我们遇到这种亲子关系颠倒,要正视它,不要粉饰它,不要包装在对孩子的爱当中。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克服这种亲子关系颠倒,不要把这种潜移默化的情绪传递到下一代身上。
年轻的父母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强、自立、自信。我们都是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渐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小小人儿。
如今,因为独生、因为经济条件上升,很多长辈对孩子也超级宠爱,不再像年轻父母小时候一样,一群孩子从懵懂逐渐学会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学会自立,不仅为父母减少了负担,还能够在未来成长之路走得更加硬气!
初为人父、人母且年轻没经验的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自立呢?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学校的社会课堂上,父母听堂。老师向孩子们提问:“有名的马铃薯产地是哪里呢?”很多孩子立即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九州长崎县”。可是,有个孩子却独自举起了手,说“我认为是北海道”。教室里的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这位孩子的妈妈也面红耳赤。
回到家之后,妈妈告诉孩子要好好思考之后再举手,孩子只是垂着脑袋默默地点了点头。后来听说因为这件事,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自己举手发言,即便是被老师点名,也是默默地站着什么也不说。
当周围的人都说“右”的时候,即便自己认为“左”是正确的,但下决心说出来也需要莫大的勇气。所以,即便想法是错误的,只要孩子能够说出来,也应该好好地表扬孩子的勇敢行为。毕竟,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如果直接扼制了孩子的表达,无疑是将孩子的表达欲望给扼杀在摇篮里。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社会中,一个集体中的少数派通常会被打上“怪人”、“不合群”的烙印,因此而感到脸上无光。所以,很多人总是难以主张自己的想法,跟赞同、不赞同无关,只是在集体中安稳地随大流。这种人内心虽然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抵触情绪,却总是将它压抑于无形,还自我安慰地把这个当做如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而这种大人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多数派,但是这对于孩子来说,绝不是好事。如果对孩子的见解采取不认同的态度,就会妨碍孩子的自我发展,最后使得孩子真正变成一个大家说左就左说右就右的没有自立心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意见,还是要多多鼓励夸奖孩子发言的行为,而不是去批评其发言内容的对错。
试着让孩子去纠正他人的错误
有个小朋友上小学六年级,他是班上一些男生的“Boss”。据说,以他为首的团体经常在学校里欺负另一个男孩子,虽然老师也无数次地苦口婆心地劝导他停止这种行为,但是,老师每说一次,欺负的行为就越发升级。
苦恼的老师找到他的妈妈进行面谈,将情况说明后,老师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
回到家后,妈妈将孩子喊到自己跟前说道,“我听说在学校里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好像是小杰和小盟欺负一个孩子,你和他们俩的关系应该很好吧,能不能让他们停止这种行为?”
当然,这位妈妈的目的是针对自己的孩子,但却没有正面批评他,而是让他去说服别的孩子 。听到妈妈这么说时,他以为妈妈并不知道自己也参与了这种行为,而顿时松了一口气。同时,他也为自己的行为抱有深深的罪恶感,在自己进行反省之后,他停止了在学校里欺负其他孩子的行为。
这个孩子本来就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责任感也比一般的孩子更强。据说,在劝说了另外两个小同伙停止欺负行为后,班级里的霸凌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可以说,孩子妈妈在对待儿子的心理战上打了漂亮的一仗。如果这位妈妈直接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恐怕孩子是不会老实地听从妈妈的话的。
对于反叛期的孩子,如果直接地批评他的错误,孩子是不会老老实实地接受的,反而会加倍明显地反叛。如果批评的内容是孩子不希望别人提及的,与自己的人性本质相关的话,就更是如此。
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就算是自己孩子的问题,也要装着和孩子没关系一样若无其事地提出来,让孩子去说服其他有同样行为的孩子。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在不被伤害自我的核心前提下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到客观地审视自己。
要想提醒别人,首先必须纠正自己的行为。这能够培养孩子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自立心。要想纠正别人的错误,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行为。
用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