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顺心就自杀,这种现象的确越来越多,令人震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烂漫的童年和青春生命成了祭坛呢?“不顺心”具体指什么“不顺心”?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就得必须弄清楚,然后方能对症治疗。
据调查,在青少年自杀比例的原因中,学习压力点45•6%,早恋占22•8%,父母离异占13•8%,其他占17•8%。那么针对这些自杀的比例和原因,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开展教育?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家长和学校不要用分数作为对孩子评价好和差的标准。
以分数作评价标准,是违背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如果以分数论,这样的教育是极端的,是毁灭人的个性的发展和违反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在这里,我无意谴责任何一位家长,因为我知道,以分数作标准,这不是我们家长可以承担的过错,而是社会对教育价值的取向过于简单化而带来的悲剧。但作为家长,为了我们的孩子美好的明天,是可以把这些陈腐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抛弃的。我们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从多方面去培养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阳光快乐,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
另外,我们家长要明白,靠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也可以寻找一条适合孩子自己发展的其他道路的。
二、加强对孩子心智的教育。
由于我国受计划生育的影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子女较少的。由此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父母和亲人无限度的溺爱,这就把孩子带进一个非常脆弱的世界,或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任性,好发脾气,无理取闹等特性。如果这些特性不及时纠正,渐渐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过激行为,甚至走向极端。
那么怎样去纠正呢?那就是要加强对孩子心智的教育。这方面的做法:一是家长以身作则,用积极和阳光的心态对待人生;二是创设一个和谐、馨香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暖中快乐地成长;三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应多种多样,并在教育时态度有温存、暖和,同时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怀有一片呵护之心。这几方面的做法,都是可以使孩子心智渐渐走向成熟,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的。
(创设一个和谐、馨香的家庭环境)
三、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并把生命变得有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有价值呢?就是做人有担当,有责任,有所作为。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人生之旅,有鲜花,也有荆棘。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要有抗压能力,即使遇到什么厄运,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要相信“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如果采取极端的方法去对待挫折,是一种怯懦的表现,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自杀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要顽强拼搏,纵然伤痕累累,就定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这样启发教育孩子,使孩子理解人生的真谛,并汲取多些抗压精神食粮,这样慢慢地,孩子的内心就变得强大了,也不会走向过激和极端的行为了。
(教育孩子,人生要有抗压能力,面对艰难困苦,也要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
以上所言,希望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自杀?孩子轻生的原因有哪些?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自杀跳楼,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问题。现在孩子的自杀,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人士关注。为什么选择让众人见证自己想要轻生的行动?很容易得出答案为了反抗和报复。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令那些让自己觉得痛苦的人也一起痛苦。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点也受不了挫折,有点小事就自杀!其实,我想说每个人生来就有一定忍耐力和理解的能力,即使是孩子也一样,但是成长环境不同,孩子会受家庭的影响,心理压力一点点堆积,我们看见的“小事”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上所谓“叛逆期”,给我们造成一种“现在的孩子很脆弱”这样本身就有问题的印象!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玻璃心,也许是环境给她们造成了现在的性格,没有过去的小伙伴,没有了过去的游戏和童年。陪伴她们的换成了手机,平板,电脑,封闭的空间,孤独的成长,造就了很多极端的性格。孩子的心理是有多脆弱,遇到难题并不会想办法,去沟通。而只是达不到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就会走向极端,将来的社会生存对她们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一辈吃过的苦,而不想她们在去吃一点点苦,但是越是这样越是让孩子没有了独立的性格和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真的经受不起大风大浪。
如何教育孩子具有独立人格个性呢?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很重,有条件的家庭要尽量做到多陪伴孩子。这一时期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给了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不仅会更容易带,幸福感也会更强,孩子长大也会感激父母。从小就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更自信、更阳光,这些都是缺乏陪伴的孩子很少具备的。都说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孩子并不是没有烦恼的,只是孩子的烦恼很容易就忘记了。父母在遇到人生的挑战的时候,要知道孩子就在边上看着。父母要勇敢去迎接,这是会让孩子学会做事的方法的。父母能够做到充满正能量的面对一切,孩子会从中获得力量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孩子要从父母的身上学到不退缩的力量,孩子以后才能收获更多。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让孩子认识到我们会有很多方面的情绪,有开心的也有痛苦的,不能因为出现了负面的情绪就感到特别的丧气。我们需要找到为什么会出现的情绪,不被这些情绪所支配,而是要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不去逃避也不否认我有这样的情绪了。然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个自己与情绪的相处模式,学会自己疏导情绪,情绪本是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只是我们应该多注意处理情绪的方式。另外,家长也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小朋友来看待,其实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的,只有从小就学会独立的孩子长大之后才能够面对社会的考验,独立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尊重孩子,任何事情上都可以适当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处在一个敏感的时期,当他们有想法和家长们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出他们信号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是尊重他们的,他们的想法爸爸妈妈们有思考,也会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即使在某件事上家长们的决定是拒绝的,也要向孩子们说明拒绝的原因。只长应该如何科学引导孩子?
作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内心都会比较脆弱,经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如果遭遇生活上的突变,孩子一时承受不住就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届时,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你确定是教育的问题?或者说你确定问题在孩子?诚然有些孩子可能像你说的那样,稍微不顺心就拿自杀挂在嘴边去威胁父母,但及时是这样的孩子,问题很大概率也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教育孩子的你。另外,我是一名医生,我接触过很多自残和自杀的孩子,这样孩子的问题有一些是冲动之下的失控行为,有一些还真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的自杀
先说点冷知识,冷的我都不愿去提及的知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面临的压力并不仅限于成年人的世界,未成年人过重的学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活的压力,而这带来的是我国未成年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孩子们自杀的年龄分布是: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记得前两年在上海进修的时候,上海负责危机干预的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数据,前9个月,上海市自杀的未成年人已经超过80人。这80个未成年人,代表了80个痛苦的家庭,而很多家庭可能在孩子流露出自杀意念的时候,不但不干预,反而用愤怒和责备去激惹孩子,去做那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未成年人的自杀会增加?我们要知道,未成年人,本身身体和心理都在一个发育的过程,都还不稳定,所以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往往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也就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去理性处理,所以有些时候,去和熊孩子讲理也是需要方法的。
可能有些父母会说“我们小时候怎么就没这么多想法,没有动不动就自杀?”,首先这是一个概率问题,现在的孩子也不都这么冲动,其次,我也是父母,我自问自己小时候父母真没有给过我像今天孩子们这么大的压力,甚至那个时候,考个“中不溜”,家长都还是很满意的,可现在的孩子……真的挺不容易的。
怎么帮助孩子们
你说到教育问题,实际上在孩子们压力增大的同时,我们的教育确实没有跟上,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去告诉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向老师,同学,家人求助,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教育,我觉得,我们学校以内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纳入常规课程,而非应付检查或心血来潮的课程。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是被大人忽略的,或者换个角度,大人不相信孩子有心理问题,不相信问题严重到需要看医生。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明明已经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些甚至已经出现过明显的自残行为,有些还曾经计划过自杀,但就是这样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仍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有些即使由医生面对面的给孩子的疾病做出说明,但家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甚至认为医生帮助孩子串通骗家长,真的不理解这样的家长为什么会有这么荒谬的想法。
前不久就有这样一个朋友,两年前就通过家里人找过我,当时她的女儿就有明显的抑郁症,我建议她的女儿接受药物治疗,或者住院治疗,或者带女儿到北京大医院确诊,但她就是不相信。现在女儿上了高中,但学习越来越困难,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甚至还带着刀上学,这位朋友慌了,又来找我,我告诉她必须尽快住院治疗,但她又回去考虑了,没有了下文。专业的事情一定要听专业的人的意见,毕竟对于你来说,这是第一次,但对于医生来说可能经历过很多次,我们一定更有经验去如何应对。
如果您已开始关注孩子自杀的问题了,那就该开始特别留意那些“情绪创伤事件”了。
什么是情绪创伤事件?
简而言之,能够激起孩子情绪上剧烈负面感受的事件,就可以唤之为“情绪创伤事件”。
比如,孩子回家诉说他们在学校遇见的不公平事件、不开心的事情,家长没有耐心地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而是嫌孩子给他们带来了麻烦表现出嫌弃,或是恨孩子丢了他们的面子而大发雷霆;
当孩子告诉父母一个他恐惧、担心的问题,父母给他们不是抱持性环境(支持、和接纳他的恐惧,并和他一切面对)而是冷嘲热讽。
这些对孩子而言,就是情绪创伤事件。
显然,这些父母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解决掉,不要把问题带回家里来,这些父母心里想的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好好的,你却表现这么差劲,让我们跟你一起丢尽颜面”。这么麻木漠视的父母很容易给孩子制造情绪创伤。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断的把孩子推开,直至悲剧发生。
所以请做个“善解人意“的父母,增加孩子的抗压能力。
孩子的抗压能力来自哪里?
孩子的抗压能力来自于孩子内心对自我是否确定,自尊水平的高低,
而这个能力最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智慧的父母都着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如何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未来的憧憬。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懂得引领孩子关爱自然,关爱他人,一起旅游,一起运动,一起游戏。这些科学育儿的好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孩子不顺心,就想自杀是这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各种压力偏大有关系,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当青少年觉得遇到问题之后,觉得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做出了最大努力,依然没有很好的结果,脆弱的心理就产生了这种念头。
一、形成原因分析:
1.青少年缺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的青少年传统道德观念淡薄,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没有吃过苦受过罪,无法从痛苦中自拔,看不到生命的积极意义,产生了扭曲、绝望的心理。
2.不能克服极其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焦虑心理产生之后,“困难”依然没法解决,他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自杀变成为青少年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
3.没能克服强烈的情绪冲动性。有的人为了抗议父母,有的人为了抗议老师,有的人因情感问题而产生失望,有的人因为同学之间的矛盾、情感问题。
4.性格过于内向、自我封闭。
产生这种倾向的人,他的性格大多属于内向型,内向型人格表现为沉静、谨慎、多虑、孤僻、反应缓慢、适应性差。
性格外向的人表现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比较适应环境。
应该从少年儿童时期培养孩子阳光、自信、乐观的性格,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幸福感。
二、应对策略:
1.学会为孩子减负、减轻思想压力
减少压力,减轻学习的压力,减少各种各样的压力。少年儿童本应是轻松、愉快、活泼的童年,活泼的少年。
2.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
创设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家成为孩子的温馨港湾,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3.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是坏事,关键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平时减少溺爱,有意识地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挫折,处理挫折,遇到挫折不包办,比如遇到考试失、比赛、情感问题,教会孩子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5.参加户外运动,到大自然当中去愉悦身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有许多新鲜事物。带孩子到大自然当中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一看身边的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看看菜市场的叔叔、阿姨的卖菜。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他们的生活又充满着快乐,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人类,让孩子懂一点人间烟火味,就不会那么的娇气,不会那么的脆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
我是@临流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