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也有字典哦~
他们有最早的一部字典叫做尔雅,网上都有这方面的原文,你可以看一看,它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解释每一个字是什么样的。
之后也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这类修编的加入了更多字和词语的字典和词典,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新华字典,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发展简史。
古代人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啊
他们又没有字典啊
古代也有字典的,《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西汉整理的,作者不详。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的,是现今中国最全的字典。
古代的拼音是什么
现代人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是查字典,拼拼音,现代的拼音是由二十六字英文字母组织的,那么我们中国的古人呢,用什么拼不认识的字呢,哪个时候没有英文字母吧?
古代的注音方式大概就这两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 “吴,音无” ”“缘 音元”
2.反切 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声母与下字韵母相拼合。(注:下字韵母的声调也得与被切字声调相同。)
举个例子吧
例如:“夸,大言也,苦瓜切”
夸 kua =苦(k—)+瓜(—ua)
1, 按照韵法分类。如十五韵,这样大致每个字的韵母读音和什么字相同就知道了。这是读书人的基本功,科举考试必考“试帖诗”,就是要作一首诗,会做诗就必须懂韵法。 2,用同音字表音,如早期一些字书会出现“某音同某”这样的说法,前者是别人不熟悉的生僻字,后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用字。记得“说文解字”就有这种标注法; 3,反切—反切据说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具体说“反切”就是用两个常用字标注一个生僻字。即某字后面加上“某某切”,读音时一般是采用头一个字的生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就能读出那个冷僻字。以上三种是中华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
古代也是有字典的,不认识的话,正常人就是查字典了。当然也有奇葩,那是后话。
《尔雅》、《说文解字》、《广韵》代表了古代求义、辨形、审音三大系统,遇到不认识的字,在这些书里一般都能查到。更著名的,后来还有了《康熙字典》,那就更方便了。
余者,如《集韵》《切韵》《韵会》《史籀篇》《通训定声》《玉篇》《释名》《佩文韵府》等,都可以查字。
而有的书,则直接把那些有生僻字的句子摘出来,不仅注音还加以解释,例如《经传释词》。
当然这都是正常人的思维,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下就算了。
历史上有一位“奇人”,他的做法更绝——遇到不认识的字?把这字抠掉,或拿墨给涂上,落个眼不见心不烦。
此人叫杨晔,明代中期的一个武官,官做得还不错,最高职务是建宁指挥。他不甚出名,但他的曾祖很有名,是明初重臣杨荣,官至内阁首辅,是个大文豪。到他这一辈,弃文习武,从书香门第变成了武人。杨晔文化不高,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略过,有时干脆把字抠掉或抹黑,于是此举成为笑谈。不过,据说这人倒是不坏,为官清正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