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也有只爱看书,不爱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我读书读到精彩处,最多也只是标注下划红线而已,不会做更多。
我的孩子也如此。他看课外书不仅不会做读书笔记,而且一般也不标注重点内容。
孩子的这个读书特点,和中小学老师的读书要求是有出入的。中小学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大量做读书笔记,摘抄好段好句,并熟读成诵。虽然有如此要求,但是我并没有要求孩子在读书过程中,严格遵照老师的规定和要求。
我为什么不喜欢做读书笔记?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读书笔记严重影响看书速度,这点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本书,不做读书笔记可能一天就可以读完,但做读书笔记的话,可能得一周,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如此读,碰到好书,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方式是否会影响对书本精华的吸收?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反复阅读,多读几遍就好了。
第二,读书的主要功能与其说是记忆和背诵,不如说是开阔眼界,启迪思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创造性发挥的过程。以我为例,作为纯粹的读书人,我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很多书属于读后即忘的情形,表面上看好像无所获,但其实内在还是提升了不少的。阅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就好像在聆听一位大师讲话,在共享一段别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读书是一种对日常凡俗生活的超越。从这些层面而言,读书是深邃思想的过程,而思想层面的升华,最终会通过文字体现出来。
很多家长让孩子读书,有一种实用功利性的写作动机的考虑,就是寄希望于孩子通过读书来得到作文层面的升华。作文的好体现在三个层面:好的故事,好的思想,好的文笔,优秀的作文往往是三者的和谐统一。前两者往往很难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实现,而更多地是通过博览群书,敏锐观察和深邃思想而达到,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文采潜移默化的熏陶。后者可以通过笔记和背诵的方式实现,但这种好,也只是形式上的好,内容的好才是根本。而且,深邃思想和创意故事也自然而然行诸笔端,从而达到一种华美文辞所达不到的穿透力。
回到这个问题,只要孩子喜欢阅读,阅读的书籍又是积极健康的好书。那么,尊重孩子的阅读偏好和习惯,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阅读,而不要把我们成人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让他负重阅读,我觉得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供参考。
孩子只爱看书,不爱写读书笔记,这样读书有效果吗?我也不知道他看了记住没有?
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多读书,读的多,丰富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很多老师也有要求,读书的时候要写读书笔记,并经常检查,但发现很多写读书笔记的学生,在写作文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多读书的优势。
写不写读书笔记只是一种形成,关键是孩子是在什么状态读书,如果是应付家长老师的要求,被动的读书,并不是真心喜欢读书,笔记做的再工整,也是假读书,以后用不上,很多这样的学生。
如果学生真心喜欢,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每天乐此不疲的读,见缝插针的读,他即便一个字的笔记都没有,也能记住很多内容,并且很容易在作文的时候用手,也容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做什么都一样,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做的时候的心态,状态积极,效果就好。有的学生看着非常用功,到时间就学习,看着习惯也好,就是成绩差,这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情绪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情绪,积极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感谢邀请:
是学习就会有效果,而且看书视力记忆其实比记笔记更有效,记笔记只是文字发明以来人类逐步养成记录经验的习惯,这些经验即使记录下来了也还是需要再一次翻阅才有用的。学习都是零碎记忆,最终通过表达或写作将已有的零碎记忆成章节的展现出来。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些好习惯,比如看书做笔记,但是您做的笔记真的回头温习过的却很少。而且就算是阅读同一本书,您在不同时期也会得到不同的认知。所以,孩子看书记不记笔记、该如何记笔记其实没那么重要,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对于自己喜爱的知识自然会进入他们的脑海里。这也就是很多学习好的同学,很少系统的做笔记,而是大量阅读的原因,博览比笔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