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自称有很多种,根据身份、年龄、场合的不同也会有所变更,我们常见的影视剧中有哀家、本宫、妾身、老身等称呼,但是其实这些自称也是和他们的身份挂钩的。下面就详细的说一下古代女子的自称。
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
本宫:皇后、妃嫔、公主、王妃(太子也称本宫)。
寡小君、小童:先秦诸侯妻子自称,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
梓童:皇后的自称,皇帝也可以以此称呼皇后。
本座:有名望、地位的人,如江湖门派掌权人。
老身:年老女性的自称。
老奴:老仆:男女仆人的自称,有的老年女性在特殊场合也会自谦称自己为老奴。
妾、妾身、贱妾:女性自谦的称呼。
小女子、奴家、奴:女性自谦。
奴婢:女官、宫女对皇帝贵族的自称,女仆对主人的自称,清朝时妃嫔、满洲贵族女性和满臣妻女对皇帝自称。
姎(ang第三声):女性的自称。
贫尼:佛教女性修行者。
所以妾身并不限制是不是正室、妾室,在特定的场合女子都可以此自称。
古代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中作为焦仲卿正妻的刘兰芝在向官府府吏告状时说道“妾不堪驱使”,虽然她是焦仲卿的正妻,但是在代表权威的官府前也会自称妾,妾、妾身、贱妾并不单指已婚女性向夫君的自称,一般在遇到身份比自己家境要高的人的时候自称,或是同等家境下对其他人谦虚的自称。还有就是真正的妾在面对比自己地位更高的正室、长辈时也可以此自称。而正室女子同样在面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的自称也不相同。
妾身一词的使用主要体现的是封建时期男权社会,女性的发展依附于男性,相比于男性,女性生而地位卑微,出于儒教三纲五常的驯化,女性三从四德的教育,是受礼教约束过于压抑的表现。故此,妾的称谓与是否为奴关系并不明显,古时正室女子也称妾内的。
皇后也可自称臣妾,年长以后也可自称哀家。
“已婚女子对自己的称呼:妾身、奴家、贱妾等。
1、妾身,实际上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有文记载如:“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三国 魏曹植《杂诗》之三(女子在家中空守闺房,男子外出从军。)
2、奴家,也是古时女子或者妇女的自称。有如《水浒传》第三回记载称:“奴家是东京人氏。”意思是我是东京人。
3、贱妾,也可理解为位次低下的姬妾,也指古代妇女谦称自己。比如《香祖楼·觞芰》文中记载:“贱妾蒙老爷夫人这般恩意呵!”(我谢谢老爷夫人的恩情!)”
总之,这些词汇的使用主要还是因为男权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不是说为奴女性才会自称妾。
看是普通家庭还是贵族家庭。或者是皇室,普通家庭可能比较简单。称正室。为!妻子或贤妻或贱内,或内人,娘子,贱荆,等等。
贵族或者皇室。称呼就比较明确。比如皇室等级森严。皇后。为正国级。称呼皇后,国母。其他妃嫔皆为妾。称呼也是按等级。而他们自称。必须是臣妾,某某某。
而妾身这个称号。第一种是自谦,的称呼。第二种。就是身份。地位的称呼。确实自己身份低微。自己称。妾身。贱妾。总而言之,妾身。既可以是正妻的称号。也可以是侧妻的称号。还可以是贵族和皇后的称号。
这是个好问题,正好借这个机会对一些影视作品给光大观众造成的误解做一下澄清。
常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皇后、贵妃、公主在面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会自称“本宫”,而太后基本上一律自称“哀家”。其实这些都是从戏曲当中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各位“娘娘们”都不自称“本宫”、“哀家”的。“皇后”一般都自称“我”、“吾”或者“予”。也有皇后皇太后不在后宫享清福,在一些特殊历史环境的塑造下临朝听政的,就会自称“朕”的。如西汉孝元王皇后、东汉和熹邓皇后,北魏冯太后、唐武则天都自称朕。“哀家”一词就更可笑了,这个词,是近代人创造出来的。“哀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后期的小说中。一开始是公主自称哀家,是公主死了驸马后的一种对自己的称呼。因为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杂记上》说,“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古人在父母去世时自称哀子,写小说的人就根据“哀子”一词创造出来了哀家。
这一称谓,在后来的戏曲中被借用了过来。再后来,出现了很多古装影视剧,里面的太后也自称哀家。不过,一开始,影视剧里不是所有的太后和皇后都自称哀家的,必须是死了丈夫的才这样称。意思是先皇已驾崩,哀痛先皇之意。一方面是对先皇的缅怀,另一方面用于说明自身处境。
古代普通人家的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