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则,孩子不爱学习,往往跟家庭环境有关系,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看书、读报、写作,父母不要看电视,意思就是刻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孩子都喜欢模仿,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哦,日子久了孩子就爱学习了,家长一方还可以引导孩子,指导他完成一些作业或者阅读。最好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生活时间表,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大人做到检查监督,及时督促他完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表扬他,让他有自信,并且能坚持。大人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指责的多了,孩子就会抗拒学习的。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是一件继简单有困难的事情。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显得尤其重要。试想一个没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家庭,怎么会影响孩子热爱学习呢?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等等,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次,外部环境也很重要,让孩子多接触优秀的老师和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家长及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志商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设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逐步突破自己。
若上述条件都已达到,孩子热爱学习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1.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探索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
2.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可以不时地受到启迪。
3.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4.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眼界,丰富感性认知,提高学习兴趣。
5.父母自己也要以生示范,少玩手机,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不爱学习,往往因为缺少兴趣。但是,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没有兴趣呢?孩子是在学习和探索中成长的,对于一切的未知他们都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本来是充满好奇的,是兴味盎然的,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变得磨蹭、懒散、消极、被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到哪里去了呢?一味的指责孩子不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
我们常说“这孩子怎么搞的”,言下之意,是孩子自己有问题,跟我们没有关系。作为父母,我们拿着放大镜,紧盯着孩子的每一个表现,我们表扬孩子,我们给予奖赏及时鼓励,我们批评孩子,我们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是的,我们付出了很多,胡萝卜加大棒,棒棒糖加混合双打,我们已经做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多了,如果孩子的表现还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就会理直气壮地问“我做得还不够吗”,总之,我们自己没有责任了。
1 表扬与奖励会让孩子上瘾
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我们的一切主观能动性都是内因,比如好奇、渴望、兴趣等等,一切的客观条件都是外因,比如环境、关系、物质等等。对于孩子来说,对未知的好奇、对成就的渴望、对探索的兴趣等内在动机,与客观环境的影响、师长的要求、奖励或惩罚等外在动力相互作用,最终让他们爱上了学习或者失去了兴趣。
作为父母,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多,而是我们做得不够对。我们总以为自己必须做很多事情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却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所做的,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表扬与奖励是我们在管理孩子学习行为时经常采取的手段,问题是,表扬与奖励越多,孩子就越依赖它们,我们也越是发觉它们在逐渐失去效用。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原本是来自于他的内在动力,他越好奇,就越是有兴趣,越能够投入并愿意付出,而我们不断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表扬和奖励,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置换成了外在的奖励,当孩子为了获得表扬和奖励而努力的时候,他的内在动力就开始萎缩。
表扬与奖励的麻烦在于,孩子会慢慢适应它们。棒棒糖吃腻了,我们就得给予新的刺激,随着各种表扬和奖励继续同化内在动力,阻止内在的满足感,孩子的外在需求就会变得更为强大,他们就好像对表扬和奖励上了瘾,必须给予更多的刺激才能引导他们的良好表现,如果表扬和奖励不再吸引他们,或者他们找到了其它的替代品,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表扬与奖励越多,我们和孩子就越会依赖它们。当然,用表扬与奖励这种正向强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出发点是没有错的,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让孩子对表扬与奖励产生依赖,并由此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兴趣。
首先,根据德西效应,我们的表扬和奖励应针对孩子的内部动机,以帮助孩子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为了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当我们关注孩子的良好表现时,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写字漂亮,我们就可以找些他的作业,在家里办一个“作业展”或者“书法展”。
其次,表扬和奖励应针对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格。针对人格的表扬与奖励会让孩子产生困惑,并可能影响孩子的人格与心理发展,针对行为的表扬和奖励才有可能对孩子的行为起到正向强化和引导作用。
另外,表扬和奖励不可以过度,不能太廉价,物质奖励要适量,不要让奖励成为惯例,不要在表扬和奖励时作横向比较,这些都是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时,应该注意的表扬与奖励原则。
2 情绪不好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习?是为了从孩子手里抢回电脑电视的使用权吗?是因为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过重要而不敢怠慢吗?我们非常坚定地要求孩子“不准玩游戏,做作业去!”似乎让孩子从电脑前回到书桌上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为此唠唠叨叨,甚至疾言厉色,发脾气、骂人、动粗,好像只要孩子去学习了,我们就达成目标了,至于他在书桌前效率如何、做作业的时候心情怎样,我们并不怎么关心。
人是情绪的动物,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没有心情。当孩子被我们催着吼着骂着,不情不愿地打开书本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有许多委屈和不满,甚至还有愤怒。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去学习,能有效率吗?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还会有兴趣吗?
情绪是一种能量,一旦产生,就必然要通过某种渠道才能得以宣泄。如果孩子总在学习的时候带有负面情绪,他就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情绪转移到学习上去,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就是因为学习才让他感觉这么不舒服,学习会成为他负面情绪的替罪羊,孩子就这样因为情绪不好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必须注意到,心情好孩子才有可能喜欢学习。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从电视电脑前回到书桌上,不仅会发脾气骂人动粗,更会许诺孩子“做完作业就让你看电视”、“学习一个小时才可以玩电脑”。这实在是一种更糟糕的做法,孩子会这样想:如果我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获得这么一个机会,那么这个机会一定是非常珍贵的,为了这么难得的机会,我就忍受一下,去做作业吧——我们等于在跟孩子强调:做作业、学习是痛苦的。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的责任其实很简单,除了必要的学习环境,就是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能有个好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更专注,更愿意接受任务,更能付出时间和努力。只有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效率,孩子才有可能喜欢上学习。
情绪好坏会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表现,情绪良好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也好。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绪,最重要的原则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并非无条件的赞同或全盘接受,而是认识并接受现状,并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孩子保持理性的关注和尊重,这是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前提。
父母能够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接纳它们,孩子就会感受到信任和支持,就会感到安慰,和父母在一起,孩子就会感到自在、安全,这是孩子抵制电视和游戏的诱惑、勤奋努力学习的心理基础。
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是:
对孩子的情绪保持关注,并尝试用陈述性的语言把孩子的情绪描述出来。当孩子带有情绪的时候,不要随意评论,更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用表示应答的语言倾听和回应,用复述的方式确认,用同理心表达理解,用假设和想象表示支持。当情绪得到了接纳,孩子才会正视我们的要求,才有可能配合我们,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3 管得太多让孩子学习不再主动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只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孩子不喜欢学习,不能只怪学校不好、老师不负责任;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能只怪人心浮躁、社会病态。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学校教育,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社会影响,决定因素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心理特质和性格倾向。在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却不知道问题的形成主要在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针对学习的无休止的要求和强调,甚至是啰嗦唠叨,让孩子下意识地建立了“学习”与“烦恼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对家长的唠叨的厌烦,就转化为对“学习”的厌恶,从而形成厌学情绪。很多孩子提起学习就烦,看到课本就烦,宁可干活也不愿意看书,正是家长多年强化的结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要求太严,会让孩子产生逃避心理;唠叨太多,会强化孩子的厌烦情绪。惟恐成绩下降,因而不停地强调,惟恐不够努力,因而不断地指责,惟恐骄傲自满,因而不敢表扬,正是家长们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培养了孩子强烈的厌学情绪。
要求、强调、督促,是家长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常用方法。从孩子上学第一天开始,家长就陪着孩子做作业,只要孩子稍有松懈——比如坐姿不端正、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家长就会提醒,甚至批评,从不放松,家长很辛苦,孩子也不自在,但是效果却不见得好。等到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成绩开始下降,家长就会比孩子还要紧张,讲道理、摆事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只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任务,或者要求孩子去补习,甚至亲自为孩子讲解辅导。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做了能做的一切了,要是孩子还不能学好,那就真没救了。可惜,结果常常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被动、成绩越来越差。家长们总是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却不知道正是自己过多的强调和督促替代了孩子的自觉意识,限制了孩子自觉性的形成,正是自己不失时机的替代和干预,明确而强烈地告诉了孩子:我会提醒你的,我会看着你的,你不需要自觉!
没有人会对那些令自己厌烦的事情有兴趣,没有人会喜欢那些总是被动完成的事情。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为家长,我们先不要怪别人,自己反省,努力作出调整,会更有意义。如果孩子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果孩子不爱学习,甚至沉迷游戏,甚至厌学,作为家长,我们唯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唯有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孩子。
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主动学习、有没有上进心,都根源于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孩子会因为不当的评价引导而失去学习兴趣,孩子也会因为糟糕的情绪状态而厌恶学习,同样的,孩子也会因为有效的激励而产生学习动力,也会因为关系融洽心情愉悦而愿意努力付出,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更积极一点看待问题,也只能更耐心一点对待孩子,如果只有一个人能帮助孩子,那一定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