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今年刚上小学 这些问题,我刚刚碰到过。一般小朋友出现这种问题 主要有三种原因:
1.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给的压力,由于孩子太小了,不会解决,只能抵制。
2.每天要做的作业 要学的东西太多,小朋友自己不会合理安排,干脆放弃了。
3.家长整天念叨,孩子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父母额外安排的作业,心中敢怒不敢言,只能不爱做作业了。
有三种好的解决办法:
1.不要时不时,念叨孩子要好好学习,多关心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
2.老师和父母要对孩子实施“因材教育”,不要总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
3.教导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用时间表或思维导图,做好每天需要做的事情
对于不写作业不听话且非常叛逆的孩子,很多家长用尽各种办法,好言相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罚也罚了,就是没效果。面对此种情况,家长们各个束手无策。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因材施教”,同样的道理,对于不写作业不听话这种叛逆的孩子来说,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措施。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孩子不写作业不听话叛逆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孩子不写作业不听话叛逆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作业难度太大,有恐惧感
不写作业不听话的第一点常见原因是作业难度太大,有恐惧感。每个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都有所不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并没有完全掌握,从而导致回到家的时候,很多作业题目不会做,久而久之对于写作业来说形成了一定的恐惧感,从而不愿意写作业。
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是鼓励大于管教。同时还要多一些耐心,帮助孩子进行合理规划,比如说先让孩子做自己会做的,所有不会做的都空着。然后辅导孩子把不会的内容再补上。配合着相应鼓励措施,记录孩子每一天的进步,例如第一天有10道题不会做,第二天有9道题不会做,这样相对于第一天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慢慢的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战胜对作业的恐惧心理。
(二)作业负担过重产生心理压力
不写作业不听话的第二点常见原因是作业负担过重产生心理压力。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孩子觉得作业太多了,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家长们采用化整为零合理切割的方式。
例如当天的作业需要90分钟的时间才能做完,那么家长首先是帮助孩子拆分作业任务,例如数学作业需要30分钟,语文作业需要40分钟,英语作业需要20分钟。
然后对完成作业的内容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让孩子来完成,比如先完成用时最短的作业内容,先从英语开始,这样孩子每完成一项作业,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一些,后面完成作业的动力就会加大。
(三)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太多
不写作业不听话的第三点常见原因是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太多。这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因为作业做完了还有更多的额外作业。这种情况的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减少孩子的额外作业。让孩子能够看到希望。
(四)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喜好或应有的权利
不写作业不听话的第四点常见原因是家长布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喜好或应有的权利。这种情况家长往往是很难察觉的,比如说孩子原本喜欢画画,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家长把孩子的喜好作为惩罚不让孩子上画画课,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内心里就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不写作业不听话成了孩子的一种反抗方式。如果有类似情况的家长要及时纠正,保证孩子应有的权利。
(五)孩子贪玩儿注意力不集中
不写作业不听话的第五点常见原因是孩子贪玩儿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通常有两种有效的措施。
第一种就是用切割时间的方式,用一个个短的时间段来把孩子的注意力慢慢的抓取回来。比如说,要求孩子在10分钟之内保证专注,那么久算完成一次闯关,并且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然后再慢慢延长孩子的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种办法不能心急,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循序渐进。
第二种方式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比赛。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家长和孩子都要完成各自的任务,谁完成谁获胜,并且得到奖励,如果挑战失败,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并且严格的执行。
以上就是孩子不写作业不听话叛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家长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并且真正的走到孩子心理,成为她的好朋友好伙伴。
如果和玩相比较,学习绝对是逆人性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不爱写作业,甚至不爱学习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有效地进行引导。
为家长提供的有效方法有三:
1、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
2、制定规则,约定时间,考虑按时完成作业后小小的奖励,以及规定时间未完成时相应的惩罚。
3、家长以身作则,有效陪伴。
孩子叛逆,不听话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凡事都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家长就会批评,指责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越来越叛逆。那么,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正面沟通,少批评,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