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玩手机,打骂不管用又爱顶嘴,不爱学习说明到了叛逆期,也有可能受到了周围孩子的影响,要多劝导,给他讲道理,实在不行就一步步跟着他的爱好来,先和孩子成为朋友,了解他,才能知道他最想要干什么,找他喜欢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帮他转移注意力。
孩子爱玩手机,打骂都不管用,爱顶嘴,不爱学习,那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把他送到寄宿学校,也就是私立学校,那里会有专门的老师管教他,不准他玩手机。
吃住学习全部在学校,孩子住在学校里,没有玩儿手机的环境,所以他只能学习,慢慢的就会把他的这些坏习惯改过来。
关于孩子懒不爱学习和爱顶嘴的问题,这涉及到家庭教育、孩子性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以 下确是保一孩些子建的议基础
需求
1得.到满足。比如正常的休息、饮食、睡眠、健康等方面。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自然会影响学习。
2.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了解知识的有趣之处,培养对某些学科的喜好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决定学习路径或者方式,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4. 给孩子设立目标和奖励。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达成目标设立小奖励,增强他们的意愿和积极性。
5. 学习内容要贴近孩子的兴趣和现实生活,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实用性和积极性。
6. 对于孩子的顶嘴问题,可以在沟通中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从正面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另外,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和权威来促使他们遵守教育规范。
首先要耐心地和他进行沟通,找出他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很多知识点不会,题不会做,因此讨厌学习。之后让他把书拿出来,让他勾划出哪些知识点不会,找个一对一家教辅导他,尽快把他的不会的东西弥补起来。
另外告诉他,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作业写的质量高,可以玩半个小时的手机,如果作业不能完成,或者写的乱七八糟,或者和父母对着干,顶撞父母,那么罚一周不许玩手机。
可以这样做。家长要耐心的和孩子沟通交流,告诉他看手机的危害性,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对眼睛也特别的不好。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获得一个好的人生。并与其他学习好的同学为榜样,希望孩子能够向他看齐。而且还可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寄宿学校是不可以带手机的,整个学期里都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手机,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现在的孩子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特别的自私,任性,唯我独尊。家长不让看手机,他们就会冲大家长大哭大叫或者是顶嘴,而且因为看手机,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时候家长就不能以打骂为主了,会增加孩子的反抗心理。应该循序循循善诱的讲看手机的坏处。家长以身作则不能在孩子面前看手机。那孩子才能慢慢的爱学习,不看手机。
其实很多小孩子爱玩手机是受家长的影响的,其实,作为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平时先歇的时候,可以拿起书本来看,不要回到家里面,就经常身边对着手机,还有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一些游戏,多和小孩聊天,在平时的话,给小孩的兴趣发展方面报一些兴趣班,转移小孩的注意力
1.教育小孩子要有耐心,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而且家庭成员之间,要统一口径,不可以有分歧。
也可以借助老师的权威性帮助孩子,改掉老是玩手机的坏习惯。还可以善用孩子的模仿性,崇拜偶像的心理,告诉孩子总是玩手机,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很难成为自己崇拜的偶像那样的人。
2.从小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家长多陪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亲子游戏。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她感兴趣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上去。比如下围棋啊,打羽毛球啊。这些活动,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参与进来,互动性很强。
3.教导孩子要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智能手机,并不是完全的摒弃和排除。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绝对不能和这个社会脱节。关键是引导我们的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而且从智能手机上获得有用的学习资料和正确的价值观信息。比如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游戏上,完全可以把线下的围棋博弈,搬到智能手机上,和自己的孩子大战一盘,玩个不亦乐乎。
4.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家长天天低着头,沉浸在网络游戏上,这就给孩子起到了一个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家长也自顾不暇,没有精力照顾到孩子的成长的需要。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家长陪伴。我们陪伴孩子学习玩耍的时间多了,那么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前提是,让他们拥有现实感与掌控感
孩子不爱学习,很多家长常常采取的两种方式是打骂和讲道理,但效果往往不佳。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可能就会利用亲情来说动孩子,告诉孩子:“我们这么辛苦,只为了你能够好好学习。你不好好上学,我们会很伤心。”
他们希望通过让孩子内疚,从而有所改变。
但是,很遗憾,很多孩子并不吃这一套。他们照样玩手机,不好好学习。甚至还有人因此起了逆反的心理:你越说,我越不上学。
那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现实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例如,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为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操心。甚至连学习也是父母在操心,孩子自己却一点也不着急。
这样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缺乏现实感的世界里,他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因为一切有父母操劳,一方面他们觉得想要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努力,反正父母会主动提供;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为自己的事操心过,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所以,他们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而内驱力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以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能力感(自我效能感)与可控感。当父母对孩子的事处处代劳时,就剥夺了孩子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同时,孩子是在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自然也找不到什么能力感与可控感。
自我效能感与可控感的来源,一是孩子通过感受确认自己的安全感;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我能够为自己做主”,“我可以掌握这件事”、“我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感觉。
当父母以打骂、讲道理,甚至亲情绑架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学习时,显然孩子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自然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02
孩子获取掌控感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一、安全感,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可控感。
如果一个环境或事件让孩子感觉到是基本可控的,那么,他呆在那里就会比较轻松、舒适和自在。这是可控感带给孩子的安全感觉。
相反的,如果这个环境或事件让孩子感觉到是失控的,孩子就会陷入压力,感觉到紧张、恐惧、焦虑和担心,因为他体会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失控感。
这样的孩子,能量被大大分散和消耗,学习的动力与效果自然也会大大降低。
在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如果孩子学习也不行,他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挫败感。
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呆在现实世界,只好活在想象的世界中。而这时,手机、电脑等就很可能趁虚而入,成为孩子的心理依赖。
因此,最好的养育环境是夫妻相爱,关系和睦。
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就会抓取替代品来获取自己的掌控感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掌控感,比如,从小他对妈妈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都很难得到较好的照顾,感受与需求没有被及时的回应,甚至严重被忽略,被否定,孩子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失控的。
失控意味着危险、恐惧与绝望,意味着死亡威胁。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体验,是他们弱小的自我无法承担的。
那么,孩子为了保住自我,就会生出一种防御机制。他们扭曲或逃避现实,躲进想像世界中;或寻找替代品来满足自己,以抓取有限的可控感。
比如,最早的吮手指,就是孩子寻找可控感的一种体现。因为手指可以随时想吃就吃,非常方便。
所以说,最好的可控感与满足感其实是来自于自己。
三、电子产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它能够带给孩子可控感。
由于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婴儿,自我的能力太弱了,只能依赖于外界。
如果在他们3岁以前,养育者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可靠的连接,给孩子持续的稳定的爱与满足,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能从这种连接中形成稳定的可控感,从而不再需要向外抓取控制物。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在外忙于工作赚钱,回到家也希望能够好好休息一下。所以,他们会在有意无意间忽略孩子的需求感受,没有用心去建立起一种安全可靠的连接。于是,很多孩子就会抓取电子产品来获取掌控感。
03
如果孩子不上学,或迷恋电子产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帮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
有个男孩不想上学,家里人怎么劝说他都没有用。家人也为男孩找过几个心理医生,结果不仅没有什么进展,反而让这个男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严重的抵触。
家人为男孩操碎了心,成天愁眉苦脸,焦虑不安。后来,妈妈经人推荐,找到了叶斌博士,希望他能上门帮助男孩。因为男孩拒绝咨询,不会主动过去。
叶斌老师告诉妈妈:“除非孩子自己愿意主动来找我,否则我上门也没有用。”这其实也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主动权和控制感。
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那个男孩真的主动来了。
原来,男孩因为没去上学,成天呆在家里也很无聊。再加上家人和亲戚成天在耳边轮番劝他去上学,他觉得与其在家听那些亲戚唠叨,还不如过来更清净些。
他来,不是为了“咨询”,只是为了逃避唠叨。
叶博士对男孩说:
“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你做咨询。不过,你既然来了,那我们能不能谈一谈?
因为,如果我不跟你谈点什么,你妈肯定不死心,她还会找别的咨询师来烦你。“
男生想了想,就同意了。
叶博士问他:“你觉得你妈为什么非要你过来做咨询?你认为她是要毁你前程呢,还是对你不放心?”
男生说:“她是我妈,不可能要毁我前程,应该是对我不放心吧。”
叶斌博士说:“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为什么不放心你?“
男孩摇头。
“她担心你,是因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不知道你将要走的路是什么。所以,你要让她看到这些。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打算是什么?如果你不上学,你想做什么?“
小男孩说:“我打算要游遍全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叶斌博士认真地说:“你要找到你的方向,这是对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钱的问题。你要去周游全国,肯定是需要很多钱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无论你上不上学,你出去后都需要自学。可你知道吗?自学要比上学难太多了。“
男孩说:“我倒是没想过这些。”
“那我们先来说说想一想:钱的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呢?“
男孩说:“我可以去打工。”
“你要去哪里打工?怎么打工?“
“我可以去麦当劳打工。”
“你有去麦当劳打工的经历吗?还有,你知道人家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人要录用你?“
男生再一次摇头,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叶斌告诉他:“据我所知,在麦当劳打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去洗厕所之类的。”
男生愣了一下,显然他有些意外。
“我们可不可以约定一下?第一,我可以帮助你说服你妈,不要再逼迫你来做咨询,也不要逼迫你去上学;第二,我给你两个月的时间,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你去搞清楚麦当劳打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在里面做什么?
第二件事,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看看什么样的工作会需要你,你又能够做什么。
要是你把这两件事解决清楚,我保证说服他们从此不再管你。“
男孩同意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男孩主动回去上学了。
因为,他接触到了真实的世界,了解到自己所要面对的现实真相。
04
很多孩子厌学、沉迷手机,往往是因为现实感太弱,想当然地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接近真相,去体验、去思考、让孩子从现实感中得到领悟。
接触现实,了解现实,有很多途径。
比如,日常小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给孩子机会去主动地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事,帮他找到现实中的爱好;
或让孩子做家务,参与社会实践等。
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意义感。
或许,有些父母更容易通过打骂、讲道理、或利用亲情和道德等因素,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以迫使孩子上学。
虽然,这些也可能会让孩子的行为在短期有所改变,却也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让孩子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