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有三个叛逆期,分别是:
第一个阶段叛逆期,2岁左右,就是国外所说的terrible two,即可怕的2岁。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渴望独立,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爱说“不”,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有自己的主见,比如,你想带他去公园玩,他偏偏要去商场,不按照他的想法来,他就会大哭大闹,直到达到目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标志,家长此时不要焦虑,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孩子“自私自利”“不讨人喜欢”等等。
家长面对频繁说“不”的孩子,可以给他做选择题,比如不要问他“宝宝,你吃苹果吗?”可以让他选择“宝宝,你是吃苹果呢,还是吃香蕉?”,这样,既可以自己给宝宝设定了范围,也满足了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想法。
当宝宝大闹发脾气时,可以让孩子先发泄,等孩子平静了,再抱抱他,安慰一下,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他,慢慢给他说道理,慢慢引导。不能在孩子哭闹时严厉指责他,因为那样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但孩子不肯听,还会使孩子闹的更凶。
有些孩子在他闹的特别厉害的时候安慰他,劝他,他反而哭的更凶,因为他觉得委屈了,或者认为哭闹起作用了,所以,最好是孩子闹的厉害的时候,在旁边静静地陪伴他,等他平静下来,再慢慢引导。
第二个叛逆期,孩子7岁左右,就是我们常说的“猫狗都嫌的年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淘气,不听话,执拗,很让家长头疼。
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贪玩,淘气,家长在注意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允许和陪伴孩子适当的参加一些户外运动,释放孩子天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身体,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孩子这个阶段,可能会有家长看不惯的种种不好的习惯。比如写作业拖沓,爱看电视,赖床等等。这时候家长要好好引导,因为孩子的每一个叛逆期,都是形成孩子性格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读绘本等等方式,给孩子明确指出什么是好的习惯,什么是不好的习惯,以身作则,慢慢培养起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令孩子受益终生。
再次,家长还要有耐心,有包容心,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批评孩子,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因为如果硬碰硬,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效果。
最后,多多鼓励孩子,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好多家长信奉打压式教育,怕孩子骄傲,最后把孩子打压的没有自信,和父母的关系也特别差。
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孩子做的好,就是要夸奖,孩子做错了,也要耐心的指出。不要让孩子觉得,我做的好,做不好都是批评打压,那就无所谓了,反正我妈或者我爸也看不上我。这样孩子就没有动力,多夸奖孩子,孩子才会有进步。
第三个阶段的叛逆期,大概在12岁到18岁,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大增,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屑于和父母沟通,觉得自己比父母强,宁可和朋友谈心,也不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急于摆脱父母的控制。
但实际上,他们这个年龄段无论从社会阅历,还是知识储备来说,还远远达不到成人水平。这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鸿沟,特别是孩子和父母之间,非常容易产生矛盾,有时甚至达到互不理睬的程度。
这个阶段的父母,首先要试着理解孩子。当孩子和父母出现冲突时,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试想,当初自己这个年龄段,是什么状况,是怎么想的,多多理解,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
其次,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不要把孩子管的太紧,还像管小宝宝一样,一切父母包办,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要孩子大方向没问题,小细节就不要太较真,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比如孩子周末要去和同学看场电影,你要是非要拦着,他却非得去,肯定会爆发大战,结果孩子也未必会听家长的。
如果您不放心,可以说自己周末正好顺便出去,可以送送他,保障孩子的安全,电影结束,你也可以说自己事情办完了,顺便接孩子回家。大方向上,安全注意到了就可以了,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电影可以看,但注意频率,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而且要看高质量,有意义的电影,这样,您的话,孩子就容易听得进去,而不是一下子否决,打压孩子。
最后,争取做孩子的朋友。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而是以朋友的姿态和孩子相处,有时候甚至和孩子来开开玩笑,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你说,有句话说得好,“多年父子成兄弟”,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愿意在融洽的气氛中相处,试着和孩子做朋友吧,这样你会更轻松。
欢迎关注我,
@东林富谈育儿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感谢官方的兴趣问答!
我愿把自己在教育领域的个人见解跟大家分享。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叛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令家长们头疼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叛逆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叛逆表现,在不同的家庭、周围环境、学校教育的不同情况下,孩子叛逆的程度的大小、轻重缓急都不尽完全相同。
在幼儿阶段,即进入幼儿园学前班的前后,就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即幼儿叛逆期;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期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即儿童叛逆期;孩子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迎来人生的第三个叛逆期即青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是跨越时间最长、叛逆问题表现严重,也就是叛逆发展到最顶峰的时期,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孩子叛逆问题足以引起每一个家长的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孩子叛逆的各种表现和具体原因,因人而异,才能对症下药。儿童叛逆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怪异的行为,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坐不住、乱跑、还经常打架、捣乱课堂纪律、成绩差,看到孩子出现怪异的行为,家长不找原因,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口头教育,后来怎么教育都没效果没耐心了就直接动手打骂孩子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孩子们也是身不由己,所以其他家长当孩子出现多动症的情况时,千万别冲动,家长也要从自身找问题,多鼓励和赏识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培养兴趣爱好如音乐、画画、写字、手工剪纸等,转移孩注意力。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常常是标新立异、个性偏激、自私自利、孤僻不合群、顶嘴、厌学、早恋、玩手机、贪玩、迷恋网吧、沉迷游戏等问题,面对孩子严重的叛逆表现,家长束手无策,痛苦不堪,只会单方面指责孩子,埋怨学校,抱怨上天不公,那是无济于事的!希望家长们从以下的原因中看看是否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便于进一步做适当调整和正确引导孩子:
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饮食习惯都会导致多动症,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暴力、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烟酒毒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与老人生活、或寄宿远亲家,受虐待、受指责打骂、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引诱叛逆的原因。
另外,现在的家长总是喜欢让孩子吃一些高热量、高油、高糖、强补食品、强化食品,而其中的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新居涂料含甲醇等容易导致孩子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所以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减少或远离“垃圾食品”,做到营养均衡。
家长们从以上各种原因是可以找到诱发孩子叛逆的原因的,针对实际原因做一些调整和改变,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撮而就,急于求成。家长应一改之前的冲动、焦急、心疼、无助情绪,找到了问题就等同于找到了方向,沉着冷静,配合学校老师,多沟通多互动。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们不要居高临下,与孩子平等做朋友。家长们如果有机会就多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好经验,与孩子同进退共荣辱,愿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愿每个父母都因孩子而自豪!
@西瓜新手村
@进击课堂
@
微头条小秘书
@
西瓜教育

@微头条
@西瓜VLOG
@悟空问答
所谓“叛逆期”,往往是家长在孩子开始萌芽“自我意识”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时“搞不定”孩子,而给孩子贴的一个标签。
比如我们常听一岁半孩子的妈妈说,小不点现在开始叛逆了,什么都是拨浪鼓般的“不不不”;还比如十岁左右即将进入青春期预期的孩子,“我”意识开始凸显明显,希望自己能够说了算,甚至有时候明知不对也要继续坚持那一份“我做主”。这些都会被家长冠以“叛逆期”的标签,某种程度上以缓解父母的焦虑,毕竟可命名的东西不会让我们那么害怕、焦虑和感觉失控。
解决叛逆,最关键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意思是说,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建立得好,既有父母的榜样和原则,又有朋友的平等和尊重,在遇上叛逆期这件事的时候,好的关系能够给到很好的缓冲和弹性,就好像咏春拳,你来我往却不伤人,反而变成切磋,以结联盟,让更年期和青春期和谐共处,一切“没关系”。
倘若平日里关系不到位,遇上叛逆期,那就是血雨腥风,招招见泪,彼此深陷不被理解不被包容的背影期,风吹草动都能变成“很有关系”的精神疲惫期。
所以,父母要把工作做在日常,好好做自我心理建设和自我成长,去了解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结合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与个性,构建平等尊重有威严有温情的亲子关系。
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代社会焦虑水平比较高,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家长特别容易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真不是有意为之的,但却常常不自知之间就破坏了关系。现在的孩子其实很不容易,家长也很不容易,“管”得住自己,才“管”得住孩子。这个“管”字,代表了很多含义。
借此图说一下,孩子就好像这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五彩斑斓的色彩。我们要看到正面,也要去看到反面,也是有色彩的。
共勉之。
在心理学上不说孩子叛逆期,一般说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叛逆一般是指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不听,家长给孩子贴的标签。
青春期孩子首要任务就是独立自主:一,有自己的想法,二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跟孩子沟通失败案例一般是这三方面的问题:一:靠道理来激发孩子(儿童期有效)
二:靠内疚激发孩子“爸妈都是为你好”要不是为了你,我怎么怎么”
三:靠责备激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就是不爱好好学习”“作业为什么又没写完”“为什么我说的话你不听”“你就是懒,你就是笨”
这三种沟通方式一般会导致三种结果:
一:刻意远离(孩子把心事埋在心里,不跟父母沟通)
二:刻意对抗(你说我懒,我就懒给你看,你说我不爱好好学习,我就不好好学)
三:刻意否认(你说的我都不听,对的我也不听)
好的沟通方式也有方法可循:
了解内容-共情(1.情绪命名,2.表达感受)-装傻(1.归还问题,2.鼓励表达)-引导,共四个步骤。
妈妈:这次数学考试没及格,你心里也不好受吧?(情绪命名)
儿子:……(心理默认,无言以对)
妈妈:这段日子,妈妈看你花在数学上的时间挺少的,导致考试分数不理想,妈妈心里也很着急。(表达感受)
儿子:……(有所动容,没有马上回房间)
妈妈:对于数学,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归还问题)
儿子:我也不知道我上课很容易走神,基础知识没掌握好,很多作业不会做,我也很烦。
妈妈:我能理解你的烦恼,毕竟谁不想要一个好成绩呢?当然,妈妈也愿意陪着你一起想想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改善一下目前的情况?(归还问题)
儿子:……(可能思考,可能担心说出来被责骂)
妈妈:(稍作等待,如果还没有说)妈妈相信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的情况,也愿意听听你的看法,我们进行这样的讨论是为了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鼓励表达)
儿子:我觉得我还是要把基础知识重新拾起来,不然没有效果,但是我又觉得你不会给我那么多时间。
妈妈:嗯嗯!你给了妈妈一个非常好的反馈,这就是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妈妈相信你可以重新来过,当你说到重拾基础知识的时候,我想到我学数学的时候,也是很重视基础定义和概念,课本上的题型做到很熟练,还准备了错题本,经常翻阅,妈妈分享妈妈的方法,你可以选择做还可以不做。妈妈愿意和你一起,我不那么急,你重新开始,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