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已经教小学好多年的老师,来分享我看到的一些做法,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在最早的阶段,比如说一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不要去规定孩子看什么书,有的家长会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看《三国演义》,虽然是注音版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他们可能还是会对《米小圈上学记》更感兴趣。因此,最初以培养兴趣为主,等孩子渐渐大了,如果养成了要读课外书的兴致,再去对他的阅读类别进行引导和调整才会比较合适。
其次,要让孩子持续性地读书,家里最好有一种读书的氛围。比如说:以前遇到过一个家庭,妈妈说:“孩子放学了,即使我刷了一天的手机,在孩子到家之时,我也要让他看到妈妈捧着一本书在读。”意思其实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也看书,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这件事很有趣。要养成一种好的读书氛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情节,有时候孩子没读完家长却读完了,家长可以故作神秘地调动孩子的胃口,效果会很好。
再者,还有一种做法很有意义,那就是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去图书馆,图书馆的氛围是很不一样的,孩子多去几次就能感受到那里特别的气息。有过体验之后,他才能向图书馆里的其他人一样,对知识产生敬畏和渴求。
以上说说的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奏效,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如果真的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度的思考并愿意付诸实践,就去行动起来,或许你会看到孩子的成长。
恰当的选书,就会成就一个孩子的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的改革,部编教材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编语文教材突显了主题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下,课外阅读以主题为引领,推进课外阅读的纵深发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喜欢读书并多读书的人理解能力就非常强。
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 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恰当的选书,就会成就一个孩子的阅读。但选书的确是一件复杂的事,如果将通用的依据归纳起来,大致可以有以下五方面:
1、类型合适(历险,奇幻,家庭,校园…)。
2、思想略高出当下理解水平。
3、语言难度适中。
4、出版社正规。
5、篇幅不宜过长。
选书的过程如同试图去窥探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是一次充满着不确定的冒险。所以,如果你已经成功地让孩子爱上阅读,不妨时常带他去书店或图书馆吧,把这项伟大而困难的任务交给那个最合适的人去完成,而我们不妨去充当一个谦虚的向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各有不同。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阶段。
感谢题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本身做了十几年的图书编辑,孩子也已经小学六年级。这个问题,我想从专业的角度和一些为人父母的经验,给大家一些建议。
我们知道,亲子阅读越早越好。亲子阅读在孩子一岁半到二岁的时候就应该有了。每天给孩子读些故事,绘本,儿歌等等,包括看一些实物认知类的图画书,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达到开发孩子情智的目的。
那么到了小学,孩子认字量多了,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是不是不需要亲子阅读了?当然不是,小学生同样需要亲子阅读。
只是这时候的亲子阅读,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家长读,孩子听,而是从形式进入到内容当中。参与到书本的内容的讨论与阅读当中。
这其中,首先家长也要阅读孩子喜欢读的书。不要觉得孩子阅读的书就简单、幼稚 、浅显。其实未必,一是因为很多童书都会在孩子的情商发展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这样的成长也许家长也需要,我们常说“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其中说包括阅读孩子喜欢读的书;另一方面是知识上,不要小瞧了童书,很多知识可能大人们都未必知道,比如说孩子喜欢看《上下五千年》,那家长是不是也要读一下,不然敢保证自己知道那么多的历史知识吗?
而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万一孩子就书中的问题考了你那么一下,你却回答不出来,或是答错,那就尴尬了。
之后,以引导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与孩子的讨论与交流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自己对书的理解就一定比孩子深刻,正确。更不要怀着目的性去引导。我们要蹲下来,怀着同样对知识的渴望与思考,与孩子交换你的观点,看法,态度,与孩子共同探索,一起发现,提出问题,解开疑惑与迷题。这样的过程,即是在帮助孩子有效地阅读,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与智慧,更重要的是,这将是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一段非常美妙的过程。
最后,我还是要提醒一点。家长要学一些选书的方法与技巧。现在好书很多,可是烂书更多。让孩子有效地阅读,起码得保证多读好书,少读烂书吧。学会选书,选对书,选好书,将使你辅导孩子阅读的效果事半功倍。所以,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图书排行榜,和一些阅读推广人的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我是林教师,如果有任何关于孩子阅读与写作的问题,都欢迎大家与我交流沟通,我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大家关注,或点赞支持。
题主问的是有效阅读,确实,现在很多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对不认识的字词、没有读懂的内容也会直接读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读完”比“读懂”更重要的事,这样就是无效阅读。
阅读理解力的提升,一靠大量阅读,多读好的作品;二靠适度练习,挑一些好的题目。
首先,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大量阅读的习惯,家长要给到好的作品,不求长,但求精。
不要觉得孩子能读完一整本书就很厉害,有些儿童作品从文字到情节没有任何滋养,偶尔读读无妨,但多读并无益处。
中文如是,英语亦如是。有些原版读物只是篇幅长度增加了,难度没有增加;倒不如RAZ分级一级级上去,看着篇幅好像没有某些初章长,但难度是增加的,配合阅读理解QUIZ的训练,水平提升得快。
适合孩子阅读的文章,贵在文笔精妙、构思精巧,文风多元;哪怕寥寥几行,也能激发孩子对于文字美感的灵性体悟。
所以,文章长短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文字好,而且精短的文学作品更适合孩子训练阅读理解力。
其次,阅读理解力要靠适度练习,用大量阅读和适度做题相辅相成,这样进步更快。
阅读理解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需要几个因素同时作用: 大量阅读+生活经验+有效练习 三者缺了任何一项,孩子的阅读理解力都会打折扣。
所以,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每周两三次的针对性练习,以及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很重要。
阅读理解的练习书很多,盯着一两本优秀的做就行了,不要买太多,做题的时间省下来,去阅读。
这样操作,有精读、有泛读,有拓展、有练习,就可以把阅读效果最大化!
如果大家觉得有用处,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听我聊聊教育那些事儿。
在回答“如何做”之前,桃子妈想先讨论“有效阅读”是什么,毕竟,我们需要先知道目标是什么,才好制定行动计划和方案。
有效阅读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1-3岁的孩子
桃子妈认为“有效阅读”就是愉快的阅读、让孩子发自内心深处喜欢阅读,养成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的,就是让孩子真心热爱阅读、坚持每天阅读。具体可以这样做:
时间上:每天相对固定一个阅读时间,如洗澡后、睡觉前等,坚持每天亲子阅读20-30分钟;
地点上: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整理一个小小的阅读角落,设置小书架或者小书筐,让孩子自己能够拿到想看的书、随时想看可以随时拿;
内容上: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孩子喜欢的书;
方法上:家长给孩子讲书,不拘泥于书上的文字,可以看图说话充分发挥。
对于4-6岁的孩子
桃子妈认为“有效阅读”是在愉快阅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扩大知识面,但不包括从书中识字、背诗等带有专项目的、可能让孩子觉得有负担的内容,因为热爱阅读和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习惯,不要因为眼前早认字、早背诗个一两年,就因小失大了。
父母在这个阶段,可以这样帮助孩子:
前提: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内容:给孩子提供广泛的各类书籍,故事类、科普类、历史类、百科类、数学类,甚至笑话类,只要书籍三观正,就千万不要拘泥于“学到知识”这样的条框;
方法:亲子阅读时,以读书中的文字为主,因为此阶段孩子可以接受书面用语,通过规范的阅读可以有效扩大词汇量。
对于7-10岁的低年级孩子
桃子妈认为“有效阅读”是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于知识型、探索型书籍拥有浓厚的兴趣,以及将其充分与生活相结合。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这样做:
内容:让孩子参与选书,对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鼓励孩子阅读内容更难一些的书籍;
方法: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定期与孩子讨论,阅读的心得,并且与孩子一同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比如,我家孩子读了《中轴线上的北京》,我们会带孩子去走走北京的中轴线、看看书里提到的建筑;读了《故宫里的大怪兽》,我们会带着书里的故宫怪兽地图,去故宫里找那些怪兽都在哪儿;读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我们会立春当天做春饼,春分全家玩竖蛋,端午看划龙舟等。
对于10岁以上的高年级孩子
经过多年的阅读培养,他们已经具备分析、研究的能力,“有效阅读”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带有研究性质地读书,父母能帮助他们的,是找一些精读书籍,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他们逐渐习惯、并且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