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题主问的是家长如何改变,那就家长先改变喽,这是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在家长喜欢学习的家庭中还没有出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情况呢!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这句话属于老人们传下来的古话,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中提到的“父母的榜样作用”的提法,但本质上都阐述了父母在生活中对于下一代的巨大影响。而且随着教育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快速进步,这种家庭父辈的影响作用只可能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远。因为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短期内是不会消亡的。
我们常常会劝诫现在的父母,如果你想要让成长中的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未来孩子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不是说要为难父母们,从专业理论上说,只有父母自己首先做到,才能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有能力引导孩子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成人的自我成长被时刻提出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对于没有学习能力、生活视野狭窄、阶层较低的普通父母来说,自我成长真的太难了,这也是为什么有太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焦虑的原因,因为自己看不懂,看不透,在未知和无法把控的情况下,焦虑是一定会产生的。但没有办法,唯有父母也开始学习成长才能从根上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2、对于学习,孩子和父母的逻辑不同
对于父母,亲眼见识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真实,从自己的经历中也体悟到了不学习的后果,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在对待下一代身上就希望他们能避免自己走过的老路,所以对于孩子们寄予了厚望。
但对于孩子,他们的经历中还没有关于这个世界任何残酷的黑暗的面,他们是无法体会到父母整天逼自己要好好学习的良苦用心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感同身受一说。有些孩子甚至会有”吃着自己家的饭为什么要替老师去念书”的奇葩想法。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没有理解,特别是在生活优越的情况下更是天外小说,不懂。
3、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约因素
孩子自己本身对于学习没有兴趣,也从来没有发展出任何关于学习的能力,再加上学校和家庭的环境是自己不喜欢的,孩子会逃避一切,封闭回自己的世界中。其实孩子天生以来都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以及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专注力,但在6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各种环境破坏掉了,而这些天生的优秀品质却是6岁后进入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对于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内容特别重视,特别是家庭教育中的内容。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干预中破坏的多,科学教育的成分少,这是非常危险的。
4、对于中小学生不学习应对的一般方法
首先需要找到孩子不学习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这里的真正原因是指最根本的那个原因,而不是表面的表现形式。其次找到这个原因后,父母要和孩子讨论分析透彻这个原因的形成过程,让孩子清晰地知道其中的逻辑,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此时父母需要提供的支持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沟通的基础,如果既没有良好的关系,也没有一定处理的能力,还是建议找专业的老师帮助吧。不过一般情况下,父母这边需要作出的改变会多些。
所以还是那句话,无论孩子在教育中出现任何问题,父母首先自省下自己,毕竟孩子的教育责任最终都会归到父母身上。如果在教育如此重要的事上,父母还是一副向外推的态度,那说什么也无意义了。
愿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幸福一生!
欢迎点击关注【旮旯里的神仙洞】,专注个体成长研究,更多原创作品等您阅!
孩子不学习,是因为衣食无忧。既然不劳动什么都可以得到,谁还愿意劳动呢!劳动是很吃苦的,况且懒惰是人的天性。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将来他要干的活比学习还辛苦,他才会发自内心的想学习。
我曾经对我的同事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题就是“你们小时候为什么努力学习?”大家的答案令人惊奇的一致——怕干活。过度的体力劳动成就了一部分怕干农活的人。还记得小时候割麦,妈妈割麦子不抬头,一口气从地这头割到地那头,才直起腰,歇一会。而我在后面怎么也追不上,腰疼得像要断了一样难受。妈妈看我割一会歇一会,她割到头了往回割,来接应我。往往是妈妈割了一行半,我才割半行,我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了。劳动的折磨使我立志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跳出农门,不再受劳作之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农田劳作已经半机械化了,孩子们也少了许多劳动的机会,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虽然不是五谷不分,但是农田劳动实在是几乎没有。既然孩子们没有劳动锻炼的机会,那么还可以通过坚持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吃苦精神。世界上不怕吃苦的人大部分都是不怕学习的。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且树立为理想而努力的信念,也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一旦认识到他的学习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孩子有了这样的信念后,他们会升起责任感,责任感是促使人不断努力的源泉。周恩来总理正是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才会热爱学习,成就一番伟业的。
孩子不学习的现状,实际就是不热爱学习,甚至是惧怕学习,最终是排斥学习。造成这种状况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也与后来的学校教育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培养兴趣入手,慢慢引导,循序渐进。可以朝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让孩子不要惧怕学习,是改变不学习现状的起点。
首先让孩子做简单的题目。孩子表现不自信时,不动声色地让他做一下以前做过的题。让孩子有种成功的体验。通过过心理调节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如果每天让孩子学习1小时,开始就要有2小时的要求。让孩子觉得学习的时间还不够。使用提议式而不是命令式。不要问孩子“是学习还是玩儿”,而应该问孩子“你想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让整天看电视的孩子选择:是出去跑腿,还是在家学习?孩子就是不学习,你不妨问他,是休息还是学习?消除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将趣味游戏引入学习,比如说让孩子给别人找错,会让孩子热衷做习题。有趣的文具也可成为孩子学习的“促进剂”。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让孩子在游戏的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把日常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孩子制订家庭旅行计划也许会使他爱上地理;让孩子学会剪报也许会使他留意政治、新闻;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全家人至少每天有一段在一起学习的时间,让孩子感觉到和家人是一体的,在学习方面和家长不是对立的关系;平时散步、购物、访友时拐进书店,测览群书;父母不妨偶尔送一些超过孩子阅读能力的书籍。
二、创造环境,让孩子不厌烦学习,是改变不学习现状的保障。
每当新的学期开始,都给孩子更换学习用具,让孩子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以最好的感觉开始新的生活;给孩子准备各种用具;如果觉得孩子学习厌倦了,就让他试着换一门功课;换一种心情;在孩子厌倦学习的时候,尝试制定“禁学时间”;孩子也许就会有了学习的欲望;重大考试后,可以给孩子一种放松。
想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坐下来学习让孩子将其宝贵的收藏品放进他的抽屉中;孩子学习时,把周围光线调暗,只在书桌正中点一盏台灯;把一些励志的文字写得很大贴在墙上,有助于创造气氛;把书散放于家里各个房间,营造一种学习氛围;睡前让孩子写几行日记,可以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喜欢学校,尊重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消除孩子不喜欢学习的附加因素,让学校在孩子的心里有个神圣的地位,孩子才会不讨厌学校;在孩子不愿意给你看试卷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拿出来;即使低分也要找出可予以表扬的部分,让他看到希望,而不是一无
是处;让孩子穿他“看中”的衣服和携带他喜欢的物品上学,增强自信;家人块儿吃饭时,不露声色地称赞某位老师,当孩子对某位老师表现出不满时,家长不要顺着孩子说,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对待孩子的成绩,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及时地帮孩子分析,不能以自己的心态影响到孩子;孩子失败时,给他寻找“同伴”,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差的,已经无药可救;孩子考不好也要鼓励他目光朝向未来。
三、让孩子感觉学习并不枯燥,是改变不学习现状的后劲。
挑选大字印刷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尽量挑选尽可能“薄”的习题集或课外练习册,孩子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挑马上能看到答案的参考书和习题集;把孩子用过的书本和练习册堆在显眼的位置,增其成就感。
帮助孩子调整学习节奏。如果学习时间长了,就过一段时间换一种学习内容,避免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孩子做习题时,故意让他停下来,以使记忆深刻;放完30分钟的音乐,就让孩子去学习;孩子学完后,让他再看一看下一次学习内容的起始部分;最好不要让孩子饭后马上就学习。
不要让孩子把时间磨蹭掉。让孩子在学习开始前进行削铅笔、整理课本、准备稿纸等准备工作;要想让孩子开始学习,就和孩子一起收拾他的书房;不要呵斥孩子在桌前摆弄钢笔或咬指头等行为;让孩子从他爱学的功课开始学。学习时就只能学习。规定下孩子学习的结束时间,让他有一种紧追感,不要一边学,一边玩;尽量让孩子写作业的同时是在爱看的电视节目开演前,否则,即使你说好了完不成作业不能看电视,孩子也会无心写作业,效果也会更差;用闹钟将学习结束时间定上让孩子有一种快乐的体验;让孩子参与制订家庭学习计划时,让学习时间有效合理安排。
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就能逐渐改变孩子的学习状况。
孩子可能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不要逼得太紧,跟孩子一些控制感
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要求,安排他们的生活,他们肯定有逆反心理,因为每个人都想掌控自己的生活。控制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可以在一些事情上让孩子决定。这样孩子就没那么叛逆了。
2 给孩子设置奖励
比如按时完成作业,五天之后给个奖励。十天后奖励一下。看看能不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3 看看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解决一下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不自信。在学习上如果不自信他们就不想学。那么你就要对症下药。把问题解决了。一点点地增加孩子的自信。
4 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人的行为驱动有处于害怕的,有处于爱的。比如打孩子,让孩子学习,可能一时有效,但是如果孩子知道为自己负责,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有更大的驱动力。
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做,可以进行一下专业的心理咨询,让咨询师来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