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看了问题想了很多,问题的根源也能看得出来,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聪明的,只不过孩子对一些事情的实质不清楚,也就是本质的东西,“耐心”“爆燥”“摔东西”,这是性格,情绪的问题。这种行为来至情感,遇到不喜欢的事才有这种行为。怎么解决呢?教孩子选择行为,也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结果让孩子看到行为的后果,后果有两种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可怕的。孩子看到好的会怎么样?看到可怕的会怎么样?孩子会怎么选择呢?如,思考妈妈为什么天天做饭,不做行不行?答案不行,人不吃就会死,这是一个结果,思考妈妈每天都重复的做饭是什么问题,是死是活的问题,决不是簡单重复,也就是弄清楚为什么要重复的意义。同样“爆燥”的后果,严重的也会死人的,生活中这样例子非常多,给孩子讲讲,孩子会明白的,“摔东西”摔坏了别人的东西要陪的,有的会陪的淸家档产的,这叫明事理,人看不到可怕的结果就不会选择,学习为什么重复?不重复就记不住,不重复就形成不了能力,孩子明理是关键,大人有时误判孩子,认为孩子懂,孩子是感情用事都多,理性孩子少一些,大人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理性行为。与孩子共同探讨分析事物的变化结果,让结果说话,这样孩子的选择是事理,又是选择行为依据,孩子是聪明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孩做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成长跟踪实验”研究。沃尔特·米切尔在幼儿园中选出十几个4岁的幼儿,给他们每个人分发了一颗很好吃的果汁软糖,同时告诉他们:现在就可以吃这块糖果了,但是如果等到老师回来再吃,可以多分得一块糖果。
沃尔特·米切尔离开后,有些小孩急不可耐地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一些小孩为了得到第二个果汁软糖,坚持等到老师回来。而为了抵制糖的诱惑,他们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者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 而后沃尔特·米切尔和他的实验人员开始对这些小孩进行追踪调查,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调查结果表明,那些耐心得到两颗软糖的小孩,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他们更加独立、主动、可靠,能较好地应对挫折,遇到困难也不会手足无措和退缩,表现出更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立刻吃掉软糖的小孩,到了青少年时期却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面对压力、挫折,他们往往选择逃避。
讲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培养孩子的耐心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让他们不急躁呢?我认为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至关重要。
1、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当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孩子学习时,打开电视看电视,高声交谈,不时询问孩子问题,都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2、给孩子设置一些小障碍。做事太顺利不利于耐性的培养,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设置一些小障碍,使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耐性。
3、在活动中锻炼孩子的耐性。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可以让孩子学学围棋,学学书法,学学弹琴,学学钓鱼等,使孩子在活动中培养耐性,克服急躁的毛病。
4、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遇到问题后,家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要急躁,告诉孩子急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通过示范,培养孩子的耐性。
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加入讨论。谢谢!
四点建议供参考:
1.和风细雨:
与孩子讲道理、提要求、促改进。讲道理:学习是个慢功,需要一定时间、一段过程,急躁无益、发脾气更没用,要耐得下性子、沉得下身子、坐得住板凳,所谓功到自然成。提要求:不急躁、不发脾气、不摔东西,一开始可以学得慢些,渐渐提高速度、加快进度。促改进:经常监督指导,养成习惯,促进提高。
2.暴风骤雨
孩子脾气暴躁也是积累出来的,摔东西更是不可容忍,这方面家长也有责任。建议家长抓住恰当时机,果断采取严厉措施,严厉批评、必要惩罚相结合,促使其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言行,受到震撼。
3.抓住时机
最佳的教育时机就是下次孩子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
4.抓好疏导
无论是和风细雨还是暴风骤雨,家长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观察孩子的反应,教育要抓住本质、就事论事,不搞无限上纲、不搞一概而论,必要惩罚时要让孩子感觉到是”恨铁不成钢”,还要让孩子感到改正错误有希望。教育后要继续观察,关心关爱依旧。整个教育过程要注意大人的一致性,尤其是要和隔代老人打好招呼。孩子可能不会一次教育就全部改正,注意抓好跟踪,既要表扬激励,也要防止再犯错误。
祝您成功!
六周岁孩子绝对不能过宠,暴燥主要就是平时过宠。大人适可使用轻微暴力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不能分心,如做作业不能同时看电视,玩手机等,培养专心学习习惯。再就学会对他人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