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读书。但从来记不住,还有必要读吗?
告诉你当然有必要读。
先给你讲个故事。 二十世纪初,在山东的一个农家小院,住着一个老人和孙子。每天早晨,老人都带着小孙子一起读《诗经》、《春秋》还有《道德经》。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学着像您一样读《道德经》,但是我不懂书里的意思.有时,似乎理解一点,可一离开书,就忘光了.这样读书有用吗?” 老人平静地对孙子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漏完了.老人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第二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漏完了.孙子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不可能!”说完他提了一个水桶来.老人说:“我需要的是一篮子水.再来一次吧。”第三次孩子跑的飞快,但是,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完了。孩子很生气,说:“爷爷,您看,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一点用都没有?”老人说,“你看这篮子多干净!”孩子发现与先前相比,篮子果然十分干净。“这和你读书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片言只语,它的意思你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还有你阅读时的气氛,都会影响你,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爷爷的话.后来,他终身与书籍为伴,终成大学问家.他就是任继愈.。
书是河水,我们的心灵是那个装过煤炭的篮子。我们每次用篮子去打水,每次没有打到水。但是,篮子会越来越干净,书读的越来越多,我们的心灵也会越来越纯净。 人为什么要读书?最直接的回答是“读书明理”。读书多了,就可以多角度看待事物。就会心胸开阔,宽以待人,遇事就不会钻牛角尖。多读书,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开阔眼界,沉淀思想,提升涵养和气质,让灵魂充满香气。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独书可以变其气质。”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变成过眼烟云,其实它们仍是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可见读书很有意义。读书不一定能带给你物质上的富足,但一定能让你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当你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你就不会羡慕别人的生活,你会懂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深层寓意;当你饱览群书,看尽人间百态的时候,你会明白,生活有多种方式,多种可能,不管境遇如何,你都能泰然处之。
好好读书。做任何事,读书都是基础。读书是为了遇到更优秀的人,见到更精彩的世界,让自己拥有更好的选择。
读过的书,就像感受过的生活,我们记不住每一页的内容,但它会转化成另一种方式在我们身上存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看到这个问题时,其实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忧虑,我读过的书完全记不住,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时,其实也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太快,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数据化的时代,这是一件好事,它能够快速将大量信息推到我们眼前,扩大我们的世界,增长我们的见识。这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它让我们越来越浮躁,大家仿佛都进入快餐知识的时代,换句话说我们渴望立马变现的年代,我们希望我们读过的东西看到的东西能够立刻显示它的作用。我们的心日渐浮躁,这种时候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读书,去平复自己的心情。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它更多的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
董卿大家都很熟悉,舞台上的她优雅自信,恍惚间都忘了她已经45岁,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从春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似乎董卿每次亮相,都能让人印象深刻、如沐春风。
其实这些也都是历年来对于读书的坚持,董卿的父亲对她很严格,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还要锻炼身体。
董卿在节目中的从容优雅都来源于内心中的自信。以及多年阅读的积累。她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她曾在一个节目中说不论每天再忙她都会留一个小时学习读书,而这已经无所谓坚不坚持,已经成为了习惯。
所以你看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而是在某一天你再接触到其他东西时,心中会恍然大悟我原来早就知道这些。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你的付出相信时间看得见。
每次读书,从来记不住,还有必要读书吗?为什么记不住?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弄清楚的在读书期间,是否别的事情能不能记住。如果其他事情能记住的话,看来不是记忆出了问题,而是由于其它问题占据了记忆的空间,读书很难集中精力,造成了短时间不能聚精会神地领会书中的含义和情节。这种现象的解决得随着大脑中那个占据位置的问题解决了,可能慢慢就好了。
还有生理上有没有其它疾病的发生?最好到医院作一大脑检查。不然为什么读书不能留下记忆的痕迹?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衰减,这已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明。但是也不可能一点也记不住。
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目的的读书。例如学者为研究某个课题,有针对地选择与个人研究范围相关的专业书来读。还有就是在校学生所学也就是必修和选修专业书籍。
其他人读书多为消遣,漫无边际,随手掂来。能记多少是多少,总之开卷有益,不求弄懂弄通,满足一知半解也就是了。
针对题主所问,若没有生理疾病,看书记不住,不妨选择与个人工作相关联的实用书籍尝试着读,因为它和你的工作方向一致,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味书中内容,时间长了不就记住了书中的内容。如果短时间内人受到外界其它事情干饶,难以集中记忆力,放上一段不读书,用其它办法来调节大脑休息,也是不错的方法。但不能说由此就不读书了。(2019/09/14)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这篇高中时期的那篇《项脊轩志》,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只对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对于其祖母取笑作者天天待在家里像一个女孩子一样而印象深刻,而那时候这句话也被我们借用调笑身边那些比较“女性”的男性朋友而印象深刻。
以前总是不懂,直到某一天晚上偶然读到这句话,久久不能释怀,怀念起了中学时期的这篇课文,然后翻阅资料又细细读了一遍,像是失而复得又满怀欣喜,好似填补了脑海里空缺的一段记忆。时光荏苒,已不再年少,“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阅历的增加以及周围一个个亲人的逝去,才真正的读懂了这篇文章,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对其妻子的爱之深、思念之深。下面是原文中一些片段,我把它分享给大家: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只能说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理解,时间到了,自然水到渠成,自然就理解了。而或许下面这首词才能表达一切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喜欢旅行的人,每走一路,其实也基本上记不住什么,还有必要旅行吗?当然有必要!因为走过许多地方的人和没有出过门的人是不一样的,尽管有人说“是猪,拉到北京转一圈,回来还是猪”!但是,读过书的猪和没读过书的猪绝对是有区别的。
除了工作学习的需要或是解决实际问题临时针对性读书以外,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一种陶冶,一种准备,一种积累,甚至是一种消遣。能记住的东西是很少很少的。人的大脑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器官,尽管你现在看过书没记住,但如果有一天你遇上相同的问题或是类似的情况你就会想起你看过的书,还会从看过的书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会得到一份启发。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读书的威力!
再退一步,就算读了一本,什么作用都没有起,但当与别人吹牛时,有人提到这本书,你能说:这本书我看过!别人就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你,或许你们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甚至会有更深的交流和合作。这,也是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威力。
所以,古人说,对于书,“开卷有益”。别管记得住记不住,你先只管去读,功夫到了,积累多了,自然能体会到它的好处和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