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婚姻爱情的结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学习是怎样一种状态,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原因。也许目前的投入看不到任何的效果,投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其他的任何事情可以放弃,但是孩子我们不能放弃。
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调整心态,自我激励。走出负面情绪的影响。教育孩子的路上遇到困难很正常,没有哪一个是很容易成功的。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谁在生活中不碰到一点坎坎坷坷呢?难道我们一碰到坎坷就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吗?
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好奇心很强,经常爱问问题,问的问题多了,老师无法回答,不讨老师的喜欢,老师甚至说他是白痴。如果是你家的孩子这样,怎么办?他的妈妈并不这样认为,而是把孩子领回去,自己教他。他好奇心强,爱做实验,就在家里给他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妈妈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后来我们都知道,他成了著名的发明大王。
如果他的妈妈一听到老师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要开除,就痛哭流涕,悲伤绝望,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希望?我们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谁都可以放弃,父母不能放弃,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不可能退货了!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又瞎,她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为她请了莎莉文老师教她,她后来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了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广为流传。
问一下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遇到这样大的困难吗?
其次,理性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家长的方面,我付出的方向和方法对吗?或者说还是我付出的不够火候?对他学习方面的付出,主要是辅导他的作业,还是陪伴他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抑或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比如从小培养他的阅读的习惯,好好写字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收效甚微。是我们自己的方法不对,还是努力方向错误,还是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不仅要反思自己,加以改变,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更要思考孩子是在主动学,还是在被动的应付?是他的态度的问题,还是学习方法习惯的问题,还是说存在知识的缺陷?找到问题的症结就可以彻底放矢。
第三,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潜能。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46,智商超过125,就称之为天才,而他的大脑只开发了10%,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六、七。这个世界上智商智商超群的人和智商低下的人比例是极低的,我们大部分人的潜能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这种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某种智力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发掘自己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通俗的说,每个人都有这几种能力,但是每种能力的发展不同,最后也就各有所长。就像爱迪生发挥了他的创造力,成就了他伟大的发明。或者说在学习方面,他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意味着将来他在其他方面也一事无成。
这里给你几条具体建议:
一、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困难无法回避,只有想办法去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父母是孩子的主心骨,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二、心怀期待。
只有当我们满怀希望,不轻易放弃的时候,孩子才会受到激励。
教育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所青睐。家长教师的期望会给学生以及来鼓励,并朝着家长的期望的方向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比较小,心理也比较幼稚,所以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孩子失败多了之后可能自己也缺乏自信,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习惯性的消极、无助感”。孩子一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形成了对自己学习某一学科的消极认识,他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暗示语:“我不适合学数学”“我对语文没兴趣”“我可能没别人聪明”。如果孩子产生了这种消极心理暗示,即使有再好的学习方法和名师指导,也不可能把成绩提高起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给老师们上过这样一堂课:他抱来一只大公鸡放到讲台上,然后撒了几粒米,按着公鸡的头让公鸡吃米。结果,公鸡躲躲闪闪,说什么也不吃。后来,他把公鸡放开了,在地上撒了几粒米,自己走到一旁,公鸡一会儿就跑过来自己啄米了。叶圣陶对老师们说:“我们的教育就像喂这只公鸡。按着孩子,让孩子被动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学习才行。”
什么是主动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思想意识的觉醒,不用他人提醒和催促,自觉主动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孩子自觉主动学习是父母最期望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要激发他学习的动力,就好比一辆汽车,如果他自己不发动起来,几个人在后面推都推不动,而且推的很吃力。只有他自己发动起来之后,向前驶去,才会越来越快,越来越顺。
如何激发他的学习主动性?
1.补齐短板,增强自信。有一个教育定律叫“木桶定律”。决定桶容量多少,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决定孩子学习成绩,不是他学的最好的那一科那一章节,而是他学得最差的那一科那一章节。我们找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知识盲点报辅导班,或者请家教老师补课,补齐短板。
2.多赞美表扬。多赞美表扬他的进步和优点,孩子越批评越自卑,越厌学,我们要善于发现他生活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他,并时刻流露出对他的期待,始终相信他将来会取得好的成绩。这也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进一步运用。赞美出奇迹,经常被表扬的孩子,他会更自信,学习更有动力。
3.树立榜样。这一点我们都好理解,帮助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上课做笔记,专心听讲,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所学的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要变成能力,还要刷题练习,及时的反馈,订正。
世界上有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家长做好自己该做的,让我们静待花开!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付出很多,但孩子的学习仍然不好,该咋办?
孔子说过,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一般情况下,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学习付出很多努力。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但是很多家长不了解。决定学生分数的,首先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为学习过程毕竟是学生自己参与的大脑活动过程。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决定了孩子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是厌烦的,被迫的,愉悦的还是快乐的。不一样的精神状态和不一样的学习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家长不能把关注点,首先放在学习成绩上,而要用60%以上的精力放在调整学生精神状态和学习层次上。否则将是舍本求末,欲速不达,事倍功半。
在有了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层次的基础上。就要关注学生用于学习过程的时间、方法及效率。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成绩。家长需要关注孩子有没有科学的学习时间安排,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果把上述关键环节上的问题,帮助学生做了很好的处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想提高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消化、理解、吸收上,一定会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能力。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家长放心,教师省心的学霸级学生。
愿天下父母,在为孩子的学习操心的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让自己的孩子取得理想的,优异的学习成绩。
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都下了好大功夫,但孩子的表现并不能让家长满意。孩子出现气馁这种现象,当父母的应该先和他好好交谈,然后找到着手点,如果他已经很努力都还是学不好应该教他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如果他并不努力就要劝导他,而且我们要告诉孩子他能行,要看到他的进步,就算是一两分的进步你也要表扬他,让他有兴趣有信心,如果考得不好也不要责怪甚至骂他打他,这会降低他的学习兴趣,你应该告诉他没关系,下次努力之类的,要随时关注他,家长在他做作业学习的时候你最好不要看电视玩电脑之类,他会觉得只有他在学习你们都在玩很不公平,你应该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和他一样看看书,就算是小说也可以,这会在家里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孩子成绩自然也就提起来了,在他要放弃的时候告诉他,他是有希望的,你很看好他之类的,这也是有帮助的,总之,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轻松学习。
“父母付出了努力”,这是问题的关键点,言下之意是孩子没有付出努力。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父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定位?
父母是引导者。家长不可能代替孩子学习,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父母是帮助者。孩子有困惑了,父母尽可能地提供解决办法,而不仅仅是告诉答案。
父母是监督者。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父母要进行适当监督,恰如其分地提醒。
简单说几条具体做法:
第一,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个很难,但最重要,有了兴趣,就会事半功倍。
刚开始不要着急,可以建立一套奖惩体系。比如:把语文学习分为拼音、生字、阅读、作文、课外阅读等方面,从中再细化,每天掌握多少生字,掌握哪一方面的阅读知识,完成了奖励,没完成惩罚。目标不要太高,让孩子有成功感、成就感!慢慢地,对学习就会有兴趣。
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一点为最终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打下基础。
第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第一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