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心理咨询行业15年了,真是感触颇深感叹颇多。
第一个感叹是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很多,但是针对性差,有效性差,良莠不齐,效果远远达不到人的正常期待。
第二个感叹是从业者良莠不齐,对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更多的是死板教条,而不能从实际出发,往往生搬硬套,浪费来访者的时间,耽误来访者的改善。
第三个感叹是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之深,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比如,提起心理咨询就误认为是治疗精神病的,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的,还有误认为心理咨询没用的,更多的是遇到烦恼和问题,根本不知道求助心理咨询的。
第四个感叹是心理学这门学科对人的心理规律的把握和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认识,实践和探索。任重道远,我的同行们,努力加油啊!
精神卫生机构心理门诊建设所需心理设备购置清单
2018年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将推进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列为总体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100%精神专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但是心理门诊应该怎样建设呢?需要哪些心理设备呢?接下来就将针对目前心理门诊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大家一一解读。
心理门诊顾名思义是为有心理问题的咨询者开设的门诊窗口,但是心理门诊玉宝一般医院门诊不一样的是一般患者都能讲出自己的患病症状,但是对于心理门诊来说,由于现今社会对于心理问题讳忌莫深,导致很多咨询者内心是处于很挣扎的状态,对于咨询过程是抗拒的,所以对于心理门诊建设来说,更多的是采用科学的方式,让咨询者主动配合到咨询以及治愈过程中。
建议在心理门诊建设时可以购置类似心理沙盘以及房树人绘画测评管理系统这样的辅助咨询工具,让咨询者掌握主动权,通过咨询者主动参与到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最终的作品展现其内心真实世界的方式,能够减少咨询过程中的阻碍,更有利于咨询者实现心理自愈,在这里我们以心理沙盘为例做重点介绍。
心理沙盘又称“箱庭疗法”,它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技术,适用于任何年龄,心理咨询师利用沙盘这种非语言工具,为来访者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游戏的状态下,实现训练者曾经所经历的环境再造,引导来访者在沙盘中运用沙具来表达自己无意识的内心世界,激发由内而外的自愈力,从而直观显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游戏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开咨询过程中的阻挠,探索训练者的深层心理活动,而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静默的见证者”从旁陪伴,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愈治疗。
另外为了响应10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精神,在全社会建立针对于有精神疾病倾向的人员建立专项心理档案,并形成心理健康网络,进行专项跟踪、实时预警。建议在心理门诊开设时开始选用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心理云平台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其中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更多的是对现有咨询者建立各自的心理档案,并对测评结果超过平均值的个体建立预警档案,便于心理咨询师后续跟踪干预;而智能心理云平台更适合大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它不仅仅有心理档案、预警档案的功能,系统内还富含丰富量表、心理咨询方案整合以及还设有不同级管理员权限,管理员权限不同,所查看到的内容也就不同,系统可以根据管理员权限的不同生成不同的汇报文件,便于上一级管理者对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状况及时跟进、了解,同时为了保证每一个咨询者的隐私,系统内部设置了加密狗,管理员权限的不同,各自加密程序也就不同,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推荐提供了极大便利。
总的说来,为了更有效的贯彻落实10部委下发的政策指示,为了更高效的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议在心理门诊建设时购置一些辅助的心理设备,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
心理咨询,首先是一个极其专业的工作。它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基于特定的个人的相互影响来帮助个人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改变和克服情绪和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旨在帮助提高和完善个人的整体平衡和心理健康,帮助个人缓和和解决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修正不合理的思维、信念或是情绪,帮助来访者提高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现在有很多种,不同的心理治疗师可能会偏向于某种治疗方法,当然,现在也有整合多种技术的治疗方案。因为这份工作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1对1,面对面的方式,来访者也有足够的选择权来检验和评估咨询师个人及其所运用的方法是不是合适自己。
其次心理咨询也是社会健康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社会的每一个单元都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家庭到社区,从学校到公司,再到专业的健康医疗部门。人的在经历生理疾病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心理的影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家庭是最基础的单元为家人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学校为学生,公司为员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配合来为人们服务,所以系统的完善的联合服务的理念和意识是非常关键的。
最后,心理咨询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心理咨询工作是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或是咨询师都是经过专业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心理咨询师扮演的角色是通过谈话和问答的方式帮助来访理解困境,认识情绪,挖掘潜能,提供新的视野和方式,协助来访者运用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去克服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来面对将来的生活。在这个两人关系中,来访者永远是主角。所以不要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在扮演万能的上帝,也不要试图在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记得在我实习的第一天我的导师跟我讲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对心理咨询有个直观的理解:
从前,有一个人在丛林里迷了路。他尝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无法走出那片丛林,他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了这里。各种负面情绪袭来,他惶恐,沮丧,愤怒,绝望。。。
这时他在丛林里遇见了另外一个人。于是他问:“您能告诉我怎么才能走出这片丛林吗?”
那个人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但如果你同意,我很愿意和你一起去寻求那条可以走出去的路径。”
—–在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你是否遇见过那个人?
一直坚信心理咨询是一个发展潜力很高的行业。但是,真正加入这个行业,才明白,这个行业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乐观、行业的发展也很艰难。整个行业亟待整顿,需要更加规范的引导。
其实,在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已有很长一段历史,但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今年年初,由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面向大众的宏观指导性档。从国家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已经被国家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同时《意见》的发布也可以恰当地引起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
目前,一方面,心理咨询可以说很不接地气,大部分咨询的收费还是偏高,而且比较混乱,有的需要12次为一个周期,如果想要达到人格层面的改变,长程的话则至少需要30次,那么这个费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大众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很多偏见。所以,其实心理咨询还是应该从高空落下,到地面,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真正做一些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慢慢可以改变大众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更深次的改变大众对于来访者的偏见,进而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比如说进社区,给来访者普及心理咨询的知识。
大家对心理咨询行业是如何评价的?
我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和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患者交流,也和少量的心理咨询师交流,也看心理咨询师对咨询,心理问题的看法。从现有有心理疾病患者的数量,心理咨询行业前景广阔,市场巨大,学这一行,肯定是不会担心没事做的。但从心理咨询师的生存情况看,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我认识的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不做了,问原因,也说不出什么,就是没意思。劳动部停止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师学习练习的不够专业,技能差。
从这些方面看,心理咨询应该没问题,但关键是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咨询以后没有什么效果,用不了多少时间肯定会败下阵来,把证书放好,做别的去了。
前景好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有相应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的市场,也很难淘到一杯羹。提升能力,提升咨询水平,让来访者尽快康复,尽快走上正常的生活学习生活,才能长久的做下去。
如何看待心理咨询这个行业?
可以这样说,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也肯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尽管对心理咨询行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但也不得不承认,目前这个行业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总体印象
在中国,没有一个职业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既受到人们的热切期盼,又不断地受到人们的指责;既要努力迈入职业化道路,又一直处于行业无序状态;既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又不知从何处进行业务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保健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社会、民众对于心理健康专业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加。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契机:汶川地震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内地心理咨询的确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咨询逐渐发展起来,它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方面的工作仅限于少数专家们的一些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真正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则得益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进行的大规模心理救援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地震过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来自海内外的各种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非专业的志愿者们也都以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投入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救援中。
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的心理学机构和组织,包括一些心理服务公司、心理咨询中心,甚至心理咨询师未结业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心理救援滚滚大潮中。截至2008年5月21日,涌向灾区的心理学志愿者达到2000余人,很多志愿者到灾区之前没有接受任何心理救援及心理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他们大多出于同情之心,涌向前面。其中,大部分志愿者打着心理援助的旗号,他们除了去同情和帮助受灾民众以外,还有一些想趁机实践一下自己,还有一些仅仅只是为了找到很好的借口深入到灾区,就打着援助的牌子去的。
汶川地震给了人们认识心理咨询的一个绝佳的机遇,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打着心理咨询旗号的志愿者并没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但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认可在大灾大难之时,心理救助的重要性,也是公众首次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严峻的现实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第二条)。并且“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五条)。这些细致的条款为各级单位,各用人单位详细规定了保障心理健康的义务。《精神卫生法》的出台,为中国精神病医学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人本医学模式提供了机遇。这无疑是我国在促进公民心理健康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指明了方向。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有了快速发展, 但我国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匮乏的现象依然严重。目前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尚无确切的数字。据统计,2002年对中国当时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的全职和兼职人员的估计数目仅为10000~20000人。从2003年至2007年底, 近10万人员通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考试,这一数字到2017年国家出台文件,废止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为止接近100万人。国内其他经过不同训练, 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可能为几万人。而且,得到咨询师证书的人群中,仅有部分人员真正进入了这一专业领域,大多数人则没有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
尽管如此,我国现有的专业人员的比例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而言数量太少。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人口数目,有学者认为需要有200万的心理治疗师。面对公众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目前的从业人员数目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民众对专业化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按照专家的预测,如果能够保证专业人员的年增长速度为12%甚至更高,那么到2020年,我国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数量可达150万人,基本满足民众需求的水平,但这仍需要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
步履维艰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化之路
目前,在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道路步履维艰。这里有历史文化的原因,有社会大众的误区,更有心理咨询师自身的素质缺陷所致。
心理咨询的文化底蕴不足和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化、道德化的历史沉痼让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道路步履维艰。西方心理咨询业的兴旺发展除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外,其文化背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西方传统文化背景是宗教背景,基督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诉求”,对上帝的忏悔与祈祷。而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内省,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主要由自己化解,而非求助于外。加之东方人的含蓄内敛,更加剧了有心理困扰自己解决的倾向,他们不愿或不敢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崇尚“息事宁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观念的中国,人们咨询和求助的愿望与动机被束缚与扼杀。
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认为倾诉聊天完全可以找自己的朋友,何必花钱找心理咨询师;有心理问题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必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和德育是有某些共同的地方,都是做人的工作,在其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上存在同一性;但在具体任务、工作对象及方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上存在很大差异。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化、德育化,使心理咨询沦为一般性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化所赖以维系的专业化和行业自治遭到破坏。
同时,社会大众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存在很多的误解与不满,如“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他们认为只要个体稍微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就可以当心理咨询师。他们不明白,心理咨询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标准才是合格的。
除了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相对于心理咨询师数量上的稀缺导致的问题,更难以解决的是目前心理咨询师的质量问题。目前心理咨询师尚无法达到社会和公众的要求。据199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工作者的数量仅为2.4名,从业人员中硕士、博士的比例不足2%;而美国在1991年时,每百万人口就已拥有550名心理学工作者,其从业人员中获得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者已超过87%。
虽然政府部门与学者们不断致力于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化与专业化发展,但心理咨询业目前仍是一个各自为政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
①目前虽己出台了政府层面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标准,但行业尚无形成从业伦理和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的发展缺乏专业化与规范化,主要表现在心理咨询师缺乏督导的监督;
②对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测量工具缺乏统一的规定;
③对心理咨询的效果缺乏定期的考查、检查,缺乏交流,导致心理咨询效益不一,影响心理咨询的信誉。
可以说,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队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专业人员少;半路出家者多;出于热情和兴趣的多;不规范工作的多。这种担忧,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卫生法》中,它为心理咨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第二十三条)。
尽管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道路艰巨而漫长,但这项工作不能等待,而是要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目前,在国内的心理学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和践行心理咨询行业的督导体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工作,有些省市也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协会,为会员提供高水平的讲座和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服务。
2017年10月10日,由中科院心理所牵头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心理所举行。宣布秉承“为百万心理咨询师建立一个家”的宗旨,全面启动“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备和申办工作,并发出倡议书,呼吁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医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携手共建、规范发展、形成合力,为国民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备组组长傅小兰主持本次会议。来自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约20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服务机构代表出席会议。此次会议宣布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正式成立,由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和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成员武国城共同担任筹委会主任。我们相信在所有心理咨询师同仁的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化道路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行业。但现在在社会上,很多人会将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等同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咨询是与大众接触最多的一个心理学领域。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个日渐兴起的新兴行业,有许多人倾心于这个行业,并致力于行业推广,使得这一行业日益为人们所认可和接纳。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能够遇到心理疾患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心理咨询自汶川大地震后,也为危机干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1年开始国家将心理咨询师列为《中国心理职业大典》,2002年正式启动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规范正在逐步形成,虽然涉及这个行业的人数众多,但咨询师水平相去甚远,非常不利于心理咨询行业的正常和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对从业者的实操经验要求不高,考试门槛较低。
反观国外,美国临床心理咨询行业非常规范,在美国想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非常困难,除了需要科班出身,专业的心理咨询实践从时间和报告两个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很多是学界的大牛老师,但在国内,很多学界大牛都从事着科研研究工作,较少涉及到心理咨询行业之中。即使,其涉及心理咨询,也是为了科研所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想要进一步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称职的心理咨询师
仅靠熟读几本心理流派和咨询专业书,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熟练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完成督导,最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和聊天是不一样的。当你在诉说你的烦恼的时候,朋友可能安慰你“会过去的”,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只管表达自己的立场,又或者只是简单应答,根本没有真心理解你和帮你。
一位称职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大量的训练,以及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去不断进修。
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小时咨询里,脑力消耗会非常巨大。心理咨询师与谈话不仅要理解你现时和当时的感受,获知你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要利用相关咨询技术去帮助你发现问题的根源,指导你寻找解决办法,让你醍醐灌顶,让你得到成长,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心理咨询和聊天的最大区别就是,心理咨询会谈让你更加了解你自己,而聊天很难让你成长。
心理咨询师去年暂时停考了,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没有标准,据说国家还在考虑当中,看由哪个部门来规范。
但如果某个机构,盘算着一统江湖,坐地为王,可能也是一种情结。对过去看得多远,对未来可以看多远,纵观心理学历史,都是吵吵闹闹过来的。有时进入吵几句,有时又跳到圈外当个看客,说话叽哩哇啦,做事认真做,也是一种状态。
有些咨询几大千,培训半天几大万,我觉得还是自恋了一点。人的问题,哪个敢拍胸口说,他全懂。人的问题太复杂,没有完美的咨询师。最近量子纠缠的概念,很多和心灵有关,最新的研究,很多未知东西,因为该专题的专家都还在探索。
无论心理学的什么学派,敬畏和谦卑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