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小气,这个问题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以及如何定义自私?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经历蜕变期,譬如在幼儿时期,会有一段时间自我意识非常强,对于自己领地内的东西有强烈的保护和占有意识,这是正常的,这个不叫自私,这只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强迫孩子去分享,强迫他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的孩子,就可能会让幼儿对于分享产生反感,并且在成年以后拒绝类似的分享行为。其实,分享也好、做慈善也好,首先这种行为一定要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快乐,一种奉献的快乐。
不要怕孩子自私,要先分析自私的成因,四年级的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要孩子大方不小气,首先家长自身要注意言行举止,平时不要在孩子面前灌输别吃亏的观念,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斤斤计较。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言传身教,身教更胜言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个幼儿园做过的实验:园长选了30个不满3岁的刚入园小孩在饭点时间进行实验,两个一组,一共十五组,然后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块蛋糕,蛋糕分为大小两种,同组小孩,一人分小的,另一人就分大的,然后向孩子们说“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蛋糕和对方进行交换,成为好朋友。”这样的实验在五个幼儿园做过,拿大蛋糕换小蛋糕的小朋友最多的一次是4个,最少的一次只有一个。这个实验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某种程度反映了在接受教育之前人的心理——个人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也可以说是人性问题,这也是一切行为分析、教育的前提,这个不能错,如果假设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大公无私,那么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就会大不相同了。
其次,再思考一个问题,上面实验的结果,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觉得很正常,在孩子们身上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将实验推及到成年人呢?不进行交换的就会被认为是不懂得和别人分享成果,会让人觉得不会做人,也许还会上升到自私、小气这个程度上去。当然,我相信所有的成年人都会交换蛋糕,表示出自己的大度与懂得分享。
但是!我再问个问题,如果不是交换蛋糕,而是交换自己的财产、自己的住房呢?结果一定惨不忍睹,比试验中的愿意交换的孩子更少。那么,为什么成年人愿意交换蛋糕,而不愿意交换财产与房屋呢?同样的人,为什么遇到不同标的时候态度截然不同呢?因为所有人都会说,凭什么要交换啊,财产和房屋是我奋斗而来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呢?这是我应得的权利。
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两个朋友,一个人老是给你钱花,或者总是请你吃喝,送你礼物,另一个和你君子之交,你更愿意和谁交往呢?我猜大部分都会选择前者。
好了,言归正传,小孩子四年级有点自私,有点小气很大程度是孩子的天性,并没有什么太多可担忧的,我觉得关注点应该在自私和小气在什么地方:
1、如果是对自己的玩具、食物、甚至零花钱看得很重,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从根本上讲没有太多问题。成年人觉得这些东西无所谓,给点给别人也没关系,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私有财产,大部分的孩子视若珍宝,就如同家长对财产、对房屋看得很重要一般。从伦理角度讲,人的大方往往只是对自己多余财产的大方。
2、如果是对公共物品的自私,则需要进行适当的教育。例如,小朋友一起聚餐,有的孩子只管自己饱足,而不顾别人是否吃饱,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尽量多的占有玩具,而不顾别人等等,有此类表现,往往说明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其实中国教育在这方面很失败,人过于强调自我,而忽略了公共规则和道德规则,这个父母、教师都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公德,明白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应该是有明确边界的。这个方面需要家长去仔细观察,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习惯不纠正,长大后才会更讨人厌。
至于小朋友和不和他玩,这个问题的衡量标准还是看前者,第一种情况的朋友少,问题不大,这种人天性泾渭分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说在人情社会中,会被片面的理解为情商不够高;第二种情况的朋友必然少,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多拿多占的人长期交往。
孩子的教育,要尊重实际,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一切鸡汤化,需要家长用心的去观察,真正客观的评价他们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第一种情况的小气,大可不必焦虑,经常和孩子谈谈分享、谈谈合作,引导孩子把自己财物看得轻一点。第二种情况的自私,需要认真的对待,既要和孩子讲道理,定规矩,更要以身作则,教孩子守规则,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自私、小气在很多大人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在孩子中尤其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中,比较明显。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孩比较单纯,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比较直白,不会伪装。大一些的孩子或者说大人已经被这个社会这个“大染缸”渲染了,会比较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会这则有些人“心口不一“。
自私、小气表现的明显,会在学生阶段和同学比较难相处,因为内心里大家都喜欢慷慨、大气、分享型的同学。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家长,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找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或者动画片,和孩子一起分析里面人物类型。这就需要家长提前对课外读物或者动画片做有甄别的筛选,发现对孩子改进自己不足有帮助作用的读物和动画。和孩子分析里面的小朋友为什么有的让人喜欢?有的不让人喜欢?如果这件事发生到你身上,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让孩子自己找一个他自己认为班上或者身边的大家都比较喜欢的小朋友。给孩子找个标杆,让他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要改进,要向别人学习。
3)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优点的养成、缺点的矫正都不可操之过急。有问题的孩子更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家长在家里通过日常生活帮助引导孩子改掉小毛病。毕竟成长的烦恼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人是有自私基因存在的,在没有学会分享前,自私在所难免。
家长发现同学不愿意跟他玩,找出原因是自私、小气的毛病在起作用。是不愿意借学习用具给同学,还是不愿意零食分享出来?上小学的孩子,不合群,不单是自私与小气的问题,更多的社交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欠缺吧。
一、为何自私
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有教小朋友们,首先要学会分享,不要自己看重的玩具,一个人霸占着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玩一会,他玩一会。父母也会在分配食物时,教育小朋友要分享,不能有好吃的,自己藏着吃,和家人一起享用。吃独食是不对,大家分享,人人能得到美味带来的满足感。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孩子吃东西是逗孩子。他正好得津津有味时,会对孩子说,给爸爸咬一口好吗?他高兴着,正把食品送向你嘴边,你摇着手,说,宝宝真乖,爸爸不吃,你自己吃吧。经常这么做,会对孩子形成潜意识,没有必要理会大人,有吃自己吃就对了。
当孩子做出分享行为时,父母要接受这个行为,并认同和接受它。不是戏弄孩子的分享动机,久而久之,孩子会省略这一步,慢慢变成了只为自己考虑。
还有一点,当某些资源,特别匮乏时,孩子拥有的东西,还不够满足自己需求,他是不可能拿出来分享给别人的。小侄子很少有吃零食的机会,因为哥嫂认为,孩子吃零食对身体不好。因此,小侄子稍有机会得到一些零食,就像小猫护食一样紧紧保护着,不允许任何人碰他的宝贝零食。
二、学会分享,共通有无
建立起分享意识,有一句话这样说:两个人分享痛苦,一个人一半;两个人分享快乐,却得到双份快乐。
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借生日之际,在家里办一个生日聚会,邀请同学们来聚餐。不需要带生日礼物,只要求每个参加者,携带自己最拿手或最好吃的菜品来。在用餐时,大家要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带来的菜,分享一些做菜的心得。
在气氛活跃的聚会上,孩子不仅能体会得分享的乐趣,还能增进同学们间的友情。
自私是人的本性,学会分享需要后天的培养。想孩子合群,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学着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学会相互帮助,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 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见死不救、损公肥私我们就说这个人真是自私。如果你说了他一句不爱听的话就记于心底。或是出手不够大方,总是盘算自己的利益得失小,特别吝啬我们就说这个人真小气。
自私主要是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的人,常常只顾自己的一己私利置他人利益于不顾,轻者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重者甚至会违法乱纪,伤害他人。小气主要是对他人而言,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最大的毛病是不会与人分享。
这两种人注定在人群中都不受欢迎!
三四年级的孩子,年纪还小,老师和家长都不应该轻易上纲上线,随便给孩子扣上自私小气的帽子。但是,如果小朋友们因此都不愿意跟自己的孩子玩了,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那么,如果孩子有自私小气的毛病,家长要怎样及早防止与纠正呢?
一、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1.孩子会形成“自私”的品质缺陷和“小气”的不良性格,大多与父母的“自私”“小气”行为有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务老师,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其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到孩子的行为。比如有的父母斤斤计较,爱占便宜,孩子将公物占为己有时不是制止批评,而是夸奖其能干;有的父母在与邻居、朋友、同事甚至亲朋相处时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孩子见样学样,养成自私小气的毛病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样的父母今天是不会来这里问这样的问题的。
2.孩子的自私小气还与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有关
有的家长特别溺爱自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尽可能满足,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有的家庭家长在经济上特别苛刻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些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就不会轻易与人分享,甚至长此以往还会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去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所以就变得特别自私小气。
3.当然,有些孩子的自私小气缘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有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其往往单纯地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我即世界”的想法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而发展。有的孩子逐渐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的行为,有的却会慢慢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倾向。并不完全受父母的影响。
4.家长要注意区别孩子的所谓自私小气,到底是对自己比较小气,还是喜欢损人利己,教育才具有针对性
只要认真反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病"就有治好的可能。
二、改变从培养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开始
解决孩子的自私、小气等毛病,父母要端正教养态度,在纠正孩子的毛病时,指出正确的做法。
1,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自己先做到慷慨待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用行动来告诉孩子与人分享的重要性。比如家里吃的用的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份,家长即使真的不喜欢吃或者拿过来没有用,也要拿过自己的那一份来,还可以让孩子来进行分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别人和自己是同等重要的,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养成自私小气的坏毛病。
2..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让孩子感到在家庭中,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重要,孩子和父母都一样重要。所以不要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全部留给孩子。有好东西大家一起用,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比如,孩子再喜欢吃的东西,孩子想”独吞”时,一定要坚持大家一起平分这食品。倘若孩子不愿意,一定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坚决不能妥协。给孩子买一份东西,记得给爷爷奶奶或自己也买一份。孩子会慢慢适应,自私小气的毛病会逐渐得到了改正的。
家长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3.注意从生活小事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孝敬长辈、先人后己的思想
比如,小明妈妈每逢吃水果点心等的时候,总是捡最大的一份让孩子递给爷爷奶奶或者给他们送去,有时候好吃的东西只有一点点,她也将好吃故意拿走一块,说自己也要吃。每一个孩子在最初都巴不得所有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但每次小明妈妈坚持要拿走一部份,他也无可奈何。但几次下来,孩子就知道自己是不能够独享的,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好习惯也慢慢地养成了。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小明就养成了养成有好吃好用的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玩的好习惯,同学们也很愿意和他在一起玩耍。
三、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体会分享的快乐
现代家庭孩子之所以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独占、小气,这些小毛病随时出现,始终认为“这都是我的”手口没有机会与别人分享有很大关系。
1.给孩子创造和别的孩子分享和的机会,鼓励孩子适当地学会赠与
比如,家长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吃的东西,让孩子带到学校里去分给孩子们,让孩子在大家的肯定和欢迎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玩耍时,引导孩子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及时称赞孩子的慷慨之举,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2.鼓励孩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把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把压岁钱捐给受灾的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们,让孩子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反复领略助人的快乐。他们就会把这种快乐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需要,学会去关爱分享,最终形成稳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征。
3.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比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医生怎样照顾病人等等。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他人着想。让孩子明白,自私小气场是不受欢迎的。会让自己没有朋友,没有人真心相待!
四、对孩子的要求,家长一定要适当满足,千万不要人为制造孩子对金钱的焦虑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也不过分苛刻,有的家长在金钱和物质上对孩子特别苛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因为得来不易,就会物极必反,使孩子过于看重自己能抓得㑏的东西,养成小气自私的坏毛病。
总的来讲,家长从小培养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才能养成良好的人格。你的孩子是不是一个自私小气的人,家长你的教育十分关键!改变从你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