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就是从来不表达爱的,我也是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人,并且似乎与朋友恋人都会比较生分客气,生活社交中有许多的话我只是心里想想,斟酌过后不敢说出来。和恋人相处的时候,有时候我想抚摸他的脸,我都要做很久的心里建设,觉得特别难以伸出手,也有害怕对方不悦的原因在。当他对我热情的时候我很高兴,会有很幸福的被爱的感觉,但当他冷漠回应的时候,我会强烈地感觉他不在乎我。伤心与没有安全感充斥我整个身心。我感觉我因为家庭的原因,还有经历过一些校园冷暴力,是很缺爱的,对于别人的好意和喜爱也是珍惜又警惕的,在爱情中也比较缺乏安全感,并且害怕失去对方后要承受的痛苦…
亲爱的题主,我是居居♡
看了你的经历,居居抱抱你♡
每个人都拥有表达爱的能力,有些人会表达出来,有些人却有着更多的担忧。
?你从小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里,不太会表达爱,性格内向,敏感,在爱情里感到没有安全感。
首先,安全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当你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时候,就相当于是把选择权交到别人手里,爱人先爱己,不会爱自己怎么懂得爱别人呢?
?你需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你说自己的原生家庭缺爱,然而缺爱的姑娘很容易变得敏感自卑,我想你的童年一定经历了很大的痛苦,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认可,信任,喜欢,照顾,赞美等等,那么长大后你自然会想拥有这些,产生了渴望。因此在你的潜意识里,你会怀疑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该如何爱别人,但是没有被爱过的人真的很难学会去爱别人。
?当男朋友对你好的时候你拼命得到这份饥渴的爱,当男友因为一些事情不理你的时候你就陷入了缺爱的恐慌里,你十分饥渴这份爱,但是越是这样越是很难以得到爱,于是你会很害怕失去他,开始质疑自己,这时候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的现状,承认自己缺爱,建立自我认同感,去学会如何去爱你的男朋友,一直逃避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让事情更复杂化。
?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吧,首先就从原生家庭开始:
母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小时候的我们需要跟抚养者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但是如果这层关系破裂了会怎么样呢?会变得敏感,缺爱。
也许你男朋友没有理你让你想到了小时候爸爸妈妈对你的冷漠不理睬,因此你会变得特别敏感,如果男友做过类似的举动,你也会想到这些,于是这种强烈的觉得他不爱我的这种想法就出现了。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比如说你男朋友玩游戏的时候正入迷着,突然你要求他去给你倒杯水,于是他说我忙着呢,你自己去,别烦我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做一件需要十分专注的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人要打断你让你去做一件自己目前不能做的事情,拒绝也会随之而来,但是你可能会把话语里的“别烦我”这几个字一直在脑海里徘徊,想到了当年的自己,觉得对方是不是不爱我了,实际上我们客观讨论,他是爱你的,只是目前走不开罢了,等他打完游戏你让他给你倒杯水他自然也会去做。
你仔细想想,自己的一些经历,也许这也就是你容易误导的原因之一。
当然,你也可以从男友那里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
?克服你的亲密恐惧。
你说到自己是一个不会表达爱的人,和朋友恋人都会特别客气,想摸男友脸的时候却不断的在给自己鼓气。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自信一点呢?你这样下去只会迷失自我。不要去恐惧真实的自己,两个人在一起是需要互相付出的,你不给你男友看到真实的自己怎么促进两个人互相了解呢?
自信一点,你就是最闪耀的女孩子。
就算你性格十分敏感,但是这也没什么不好啊,敏感的人很在意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你的共情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你应该高兴才是。
1、找咨询师彻底根除你的童年原生家庭隐患。2、恋爱,失恋,再恋爱,再失恋。在痛苦中人格会自愈,慢慢变完整,但时间很漫长,你也会遭遇无数的渣男,因为你现在就是如此,你不懂爱,你只会依赖,爱是一种能力可惜你们家里所有人都不具备,所以从小你也没有学会,没人教你。
“不会表达爱”?
不是不会表达,而是压根不会爱,问题不在“表达”,而在“心”。
“常感觉恋人不在乎我”?
可能是真的不太在乎,也可能是题主过于敏感了,特别是“当他冷漠回应的时候,我会强烈地感觉他不在乎我”,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题主缺爱的问题比较严重,我的问题与题主的类似,但要轻一些,从小缺爱,没有得到,也没有学会,长大之后也不会爱别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与人相处时总是比较客气。大学时暗恋过本班的一位女同学,但从未主动追求过。以下说说我之后的心路历程,供参考。
毕业后的很多年内,都常常回忆起美好的时光,有她在的大学美好时光。我幻想过很多次,如果当初主动追求她会怎样?也许我并不爱她,那不是真爱,因为我从未主动追求过。多年后的她竟联系我了,那段时间谈得很愉快,但因为我的问题,再一次地错过了。
如果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与“他”或与“她”交往的问题会一再重演。我不会再有机会了,但如果你有,我想告诉你:
一开始主动者,之后也主动,一开始就被动者,之后也被动。
被爱是非常幸福的,缺爱的人拥有爱情尤其幸福,就像久旱逢甘霖,她/他得到了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极为缺乏的爱,她/他非常害怕失去爱,缺乏安全感,而且严重缺乏。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你是被动的,当他/她对你热情时,你幸福无比,当他/她对你冷淡时,你异常的敏感多疑。
怎么办呢?
如果一段关系取决于主动的一方,但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的完全被动,另一方也需要适当的主动一些,哪怕是为了交换,为了让对方爱你的理由多一些。
艾叔帮你捋捋。
首先,题主自己将目前这种心态归因于两点:
1,“家庭从来不表达爱,我也不会表达爱”
2,经历过一些校园冷暴力。
导致目前:爱情中缺乏安全感。
请注意,这是你自己的归因,自己建立起来的联系。
你的潜台词是,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这是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依德的基本观点。
可之后与之齐名的另一位心理学大师的阿德勒却说: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首先试着说服自己,打破这个你以为的理所应当:
——你的经历与现在的处境,也许有关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
你的归因实质上还是一种缺乏改变的勇气,潜意识里想待在一个舒适区:
这不是我的缘故,给自己保留了一个安全出口。
这无疑会限制你的成长。
你要学着超越自己,赵越过去。
怎么超越呢?
——价值感。
第一,目前在你们的关系里你是被需要的,你是有价值的。否则这段关系不会开始。
第二,你目前的敏感,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是爱情的晴雨表,不必要过于担心和自责。
第三,只要你自己从前面的归因认识中走出来,你就是一个成熟了的、强大了的成年人,有力量通过超越过往,做一个自信的,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那个时候,你的意义将不会依赖于某个个体,你有力量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所以你就不会担心失去什么了。
第四,只有到这种情况下,你们的关系才会是舒适的、健康的、彼此滋养的,而不是防范的、戒备的、患得患失的关系。
有用请点赞关注。我是艾叔。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感谢你的来访,感受到你对爱的渴望,以及期待能勇敢自信的表达爱。
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你有着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正如你所说,现在的性格来自于家庭原因,尤其小时候缺爱。
这里涉及到了【爱与连接】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我们逐一来看。
✨一、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能力,看似不会表达,实则是缺乏爱的能力。
这是我们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心理营养”,0-3个月大,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对于他们我们是“最重要”,父母尤其妈妈为了这个小生命,可以舍弃全世界。
父母对于我们可以做到“无条件接纳”,不因为其他,只是这个生命最重要。
从父母对我们的重视,和无条件接纳,赋予了我们爱的能力、与他人连接的能力。
具有爱的能力,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力量,有自信、有配得感。比如生活中,别人馈赠我们礼物,我们欣然接受,因为在内心“我值得”。有一些人,接受对方的礼物感觉愧疚,就是“配得感”不足,
这些都是爱的能力缺乏的表现。我们给予不了他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想好好的爱一个人,首先先爱自己,懂得如何爱。
“心理营养”除了小时候从父母那里获取,成年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提供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可以从自我肯定、接纳、不断给予好评,这些简单的做法开始。
✨二、自我认知:
对自己缺乏了解,不予接纳,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比如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卑等。
“我是一个生命,我需要爱,我值得被爱”。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个生命都应该绽放。
对自己增进了解,保持一份好的觉察力,看到自己的模式,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与他人相处时、对人事物的态度,都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是什么。情绪模式、行为模式等,“看到”就是改变的开始。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模式,然后有意识的去改变,去完善。
你文字表述中,你与爱人的相处模式: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更好的关系,害怕会失去、会被“抛弃”。
建立正确的认知,你值得被爱,只有爱充盈的2个人,才能给到对方更多的爱,同时获得对方更多的爱。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你好!
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纠结、胆怯、恐惧和痛苦。
你说到自己因家庭原因,不会表达爱,和恋人、朋友都比较生分客气,生活社交中有很多话只会心里想想,不敢说出来,有时和恋人相处,想有些亲密的行为,比如抚摸他的脸,你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而且,当他对你热情时,你会很高兴,也感觉很幸福,但是,当他冷漠回应时,你有种强烈的他不在乎你的感觉,让你特别没有安全感,你知道自己是缺爱的,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你想知道怎么办。
接下来,我给你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首先,我希望你能意识到自己和之前的自己不同了。
你在描述中说到,自己的家庭是从来不会表达爱的,还经历过一些校园冷暴力,这让你特别缺爱,也不会表达爱,这时,我希望你能明白,自己和那时的自己不一样了,你已经长大了。
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后,内心的胆怯很可能会化解一些,这会增强你内心的力量。
比如,你说到自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不敢抚摸恋人的脸,担心对方不高兴,那么这时,你可以告诉自己,自己已经长大,不会像小时候那么脆弱了,就算恋人真的因为你的抚摸而不悦,你也是极有可能应对的,再有,对方也未必不高兴,而这样的想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你内心的恐惧。
其次,我建议你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看看会怎样。
当你意识到自己和之前的自己不同后,内心很可能会有力量,这时你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看看会怎样。
比如,你可以和恋人说说你的心里话,主要以表达感受为主——”我有时想抚摸你的脸,但我会特别害怕,担心你会不高兴”或”我和你在一起时,看到你对我很热情,我会很高兴,可是,当你冷漠回应我时,我就特别没有安全感,感觉你不在乎我”等等。
当你这样和恋人沟通后,他极有可能安慰你,告诉你不要担心和害怕,这样你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和害怕是多余的,你知道了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是好的,而这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也减少你内心的不安感。
就算你的恋人没有安慰你,你可能会伤心,但重要的是,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才是关键,因为那意味着你在关注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就是在学习爱自己。
当你的注意力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开始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你就是在学习爱自己了。
再次 ,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时间,不要着急,因为学会爱,是一个过程。
当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后,你可能发现自己还是缺爱的,没有安全感的,这时你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期间还是继续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试着多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可以想想自己做点什么会开心,做些什么会感觉到被满足,等等,当你学会自我关怀后,你就学会了爱自己,而当你学会爱自己后,内心就有了安全感,因为你知道”自己是足够好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你就不再害怕失去对方了,更为重要的是,当你学会爱自己后,你才能更好地爱别人,这样也有利于你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总之,如果你想摆脱现在的状态,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和以前的自己不同,已经长大了,然后是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样的表达本身,就是在学习爱,再之后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学会好好爱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通过你的描述,我能感觉到你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拒绝、被讨厌、被否定,以至于会让自己压抑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敢表达、不敢行动。
在这里我想介绍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时刻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但是每个个体的行动都只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
在这里,需要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比如你提到的“许多的话我只是心里想想,斟酌过后不敢说出来”。
你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你的课题】。
他人对你说出的话做出什么反应和评价,这是【他人的课题】。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话:“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你在担忧他人的反应和评价的时候,其实就在干涉【他人的课题】。
他人怎么评价,你无法控制,改变不了。所以,也就没有干涉的意义。
所以,阿德勒说,要想解决好人际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我们互不干涉。
在你感觉到喜欢和爱的时候,告诉他,我很喜欢你。
这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体现,也是对对方真诚的体现。
而对方作何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就是区分我无法改变的和我能改变的事。
对于我无法改变的事,是【他人的课题】,要表现出“岂能尽如人意”的豁达;
对于我可以改变的事,是【我的课题】,要做到“但求问心无愧”的担当。
过去的经历,也许有家庭原因,也许有校园暴力,这些都是你无法改变的事。
这些经历也许伤害过你,但是他们不能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能决定你的,是此刻你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躲在“过去的经历”后面,找理由和借口让自己止步不前。
当然,也可以选择鼓起勇气,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你好呀!先隔空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从你的描述可以看出,因为成长中的一些创伤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使你现在无法在朋友,恋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亲密的情感需要,这让你很痛苦,想要做出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
的确,一个人被对待的方式决定了他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那么,表达情绪情感也是一样的。因为从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总是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你没有这样的练习和身体记忆,这可能会在你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那就是主动的向他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情感是不好的,是不被允许的,他人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从小基于这样的认知,这也可能就是你遭受校园冷暴力的一个关键的原因。你觉得呢?
其实,从你的描述中还反映出了你内在的自卑,不自信,这也就是你的不安全感的来源。因为自卑,你对自己不够接纳,不自信,你就会在无意中把内在对自己的这种情绪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认为他们也不会接纳你。所以,对你来说情境不是足够安全的情况下,你是不会主动向他人表达你真实的情绪和感受的,因为你害怕被拒绝。
只有在你感觉对你来说足够安全,他人能够对你足够接纳和敞开的情境下,你才可能会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情绪感受。这就是在别人很热情的情况下,你也会感觉到很高兴,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呢?
首先,对你来说就是要培养自信,相信自己值得被自己和他人好好对待,曾经因为成长经历欠缺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不代表你一直都会去缺。你的求助行动已经充分说明你已觉察到了自己的欠缺在哪里,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你可以一边怕一边做,尝试去向恋人或朋友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其次,别人如何对你是你无法掌控的,但是,你可以掌控自己如何对待自己,对不对?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么对自己,别人就怎么对你!当别人的言语行为让你感觉到特别舒服时,勇敢的去向他人说谢谢!当别人的言语行为伤害到你时,勇敢而坚定的说不!
最后,安全感就是一种确定感,我相信我自己可以,根源自于你内在的自信,对自己足够的接纳。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你,你所欠缺的,都可以通过主动的学习成长来弥补。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你知道吗?我们的人格模式其实也是我们的整个信念体系,它们是彼此交互的。你的人格模式会强化你的信念体系,然后你的信念体系呢?又会重新来塑造你的人格模式。
如果我们的内在模式一直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出这样的轮回,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那个人。那么,我们的内在模式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与我们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直接相关。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儿童陌生情境实验,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一般表现出三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安心地玩玩具,不会总是依附于母亲,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表现出苦恼,但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跟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 回避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感到太多的紧张或忧虑,而母亲回来,他们也不怎么理会,可能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这类儿童对待母亲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太大差别。
3, 焦虑型依恋。这也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他们会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跟母亲的接触,但同时有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安静下来玩游戏。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既有回避型依恋,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忽冷忽热,或者喜欢打冷战,摆臭脸等,也有焦虑型,比如对对方进行很严密的管控,逼对方哄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等。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会感觉是对方对他们不好,认为对方是关系的破坏者,而自己却很少主动去做出改善关系的行为,而是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惧当中。
事实上,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改造对方,而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在模式,让我们自己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
?要想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内在模式。
我们如果可以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你会发现,我们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来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亲密关系会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份未被实现的童年渴望便成了我们的需要。
每当我们情绪来了的时候,就去觉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自己哪部分需求没有被满足?是不是期待对方的认可,还是对方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有没有存在错误的信念?……
慢慢地,你会发现也许你每次生气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你的核心问题。
比如,我以前总是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生气,因为孩子做作业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而生气,因为老公打麻将很晚回家而生气,因为婆婆对自己的一些管控而生气……
后来我发现,其实要改变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的错误认知,我一直在用我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们,当他们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会不舒服,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是掌控不了的。当我接纳了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如果他们做不到,我也不用自己的标准再去衡量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我的内心就轻松了很多,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2, 接纳自我,学会自我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恰恰来自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也许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经常会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总是不够好。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我们就没有办法走出内在模式的困境,找回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只有当我们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放下,放下童年时期那些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自我关怀,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才能建立起内在的力量和安全感。
而自我关怀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自我关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 冷静地观察,不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斗争,而是学会臣服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要带着接纳和承认的态度,去感受此刻我们体内正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视,每当她特别想去联系对方的时候,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我建议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童年时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和内疚,全部写下来,逐渐去了解自己习惯的依恋模式下的真实感受,尝试理解这个感受的来龙去脉,体会这个模式给自己生命带来的情绪感受,发掘这个感受背后被压抑的自我愿望与需要。但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评判,只是去观察。
通过不断地觉察,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痛苦,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 连接共同的人性,在内心建立连接感和归属感。
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要去经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修的一门功课。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内心建立起必要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由于工作上跟不上公司的进度,一直和老板有冲突,她觉得老板对她的要求太高,她已经尽力了,但就是达不到老板的期待。而老板呢,却看不到她有在努力,在业务上存在很多纰漏,因此,非常生气。而她并没有想着要去积极解决,而是想着自己的能力就是这样的,实在不行就走人吧。
她对老板的期待是理想化的,她希望她的老板不会因为她没做好而生气,不会因为她现在跟不上公司的进度而给她降工资。每次开会,当老板指出她的错误和不足,她就会很抗拒,觉得她自己没有问题,她不想去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抗拒去成长。
直到有一天,她接触到其他公司的同行,发现别人的生活比她过得辛苦很多,拿的工资还没她高,她释然了,她觉得她以前的格局太小了,不应该为了一些工作上的小事情和老板去抵抗,她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老板并不是刻意给她难堪,故意去伤害她,而是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不断去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她看到这些,她的认知和韧劲就都被激发出来了,她主动去成长,去提升自己,她的内在充满了改变的动力,她终于找到了内在的联结感和归属感。
● 对自己友好,用友善的态度和自己打交道。
自我关怀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令人压抑的痛苦体验,同时也有能力去感知这种体验带来的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足够的爱与善意来照料自己,照料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也就是说,你自己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当你因为一些事情自责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你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安慰她。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给自己同样的安慰:“我看到你在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和底线,但你的意愿是最重要的,小小的一次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你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宽容一点”。
当你通过不断地自我关怀练习,找到一些积极体验,你会越来越自信,当你把自己的情感和其他需要都照顾得足够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你的能力和能量就会不断上升,你的内在模式也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如此,你的内心也就会充满安全感和价值感。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