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看你看什么书,二要看你有没有阅读习惯
如果是需要大脑思考和理解的书,确实会有点辛苦,因为大脑会自动选择轻松愉悦的事,抗拒辛苦的事,所以这是正常的,大脑是很“趋简避繁”的。
就像打怪升级之类的网络小说,也许会看得热血沸腾。这种文就像我们打游戏刷手机一样,是娱乐性质,大脑是被动接收,无需想什么,很轻松。
而需要学习、思考、理解的书,就需要我们的主动性,和大脑的懒惰做斗争,大脑要接受新的认知,刚开始时潜意识会逃避,所以阅读不专心,也不持久。
先不要急于求成,挑一些比较简单,比较感兴趣的书;
然后可以按照每次二十分钟保持专注力,让大脑习惯,然后慢慢增加到三十分钟四十分钟甚至更久;
等习惯专注看书,习惯思考,有了好的阅读习惯后,再可以一步步阅读更难的书。
坚持下去,会有一天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当然,这指的是需要思考的书)!
祝题主早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浅谈一下啊浅谈一下我自己的做法。
看书的人,不管是自知还是不自知,我觉得潜意识之中总有着自己的目的。
如果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那么长不长久就得看个人的心态转变。如果是想让读书作为自己今后的一项好习惯,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从而有所得有所明。那么对于一个重拾读书行为的人而言,开始阅读却又是一种障碍。
为什么是一种障碍。而其中又会涉及什么心理学或者行为学什么的,我不甚明白。我就觉得正好有一个事实形容这种障碍比较贴合。长久不读书或者读书却又不能长久保持静心的,就好比如一名老烟民,在有意识到要戒烟并开始戒烟的这一刻到烟瘾发作的那一刻之间,就是他有意识并意识高度统一要去读书却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而一过了这时间,就是各种思绪飘飞的时候,心痒痒,就是静不下心来。而这就是其中所说的,对于一个重拾读书行为的人而言,开始就是障碍。
由此,首先就要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
再者就是自身比较钟意什么类型的书籍。比如我自身,是比较钟意古典文学类以及社科类的书籍。所以,我开始就由《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孟子》、《乡土中国》等这一类的书籍入手。
而在选择上也是有所考虑的。其中这些书籍都是有“节”的。也就是说,整本书都是由一篇又一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所构成的。而这也就避免了,“瘾”到了,注意力和意志力散失了。此外,又不会出现比较难于理解的文段,或是文章肤浅不为深思的情况。而恰恰相反的,反而是这些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会让你有所小思考,促长信心。
比如唐诗鉴赏之中,比较简单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意上就比较浅显直白,又为何好?又好在哪?我说下我自己的浅略理解,例如现在的网络小说,基本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会设下一个悬念,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从而促使你自己有种迫切的想要了解或得知接下来剧情的心态。而这就是最为动情的地方,也是作者写文的高超技巧。再比如,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有着沉鱼落雁,闭叶羞花的绝世容颜。但是她们到底长相如何,应该都是未可得知。但是这无形之中就给了我们现实的人,留了一个美女的概念,而这种美,就是超脱于各人人生阅历的自我认识之美。而此诗就恰恰有着此种留悬念的意味。说到春,不说春的景,也只点他听到的“处处闻啼鸟”;说到美,也只点他听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他的,那就看你的人生阅历去想象吧。
其次就是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其书中《文字下乡》一文,从开始书写就下了一个疑问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以至于论述为何在很长的时间之中我国的底层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这么一个结论。而在阅读之中你可以浅略的明白其中各种原因。而合上书本,思及此处或者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可开出新意(因我本身是出自于农村的,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十分有触动的)。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这三本书,我都是一起交换轮流着看的。因为我考虑到,我本身在看书过程之中,是很难长久的一两个小时的静下心来,静静地看一本书的。所以我就需要在看一本书烦了之后,去看另一本书。而轮流交换到了上一本书,则就把上次所看到的内容再重温一遍,再思考一遍,再在纸上记述一遍。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染缸里很多人的确已经迷失了自己,想静下心来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真的很难。因为心真的已经不再平静,每天面对繁琐的工作,已经心乱如麻了,还要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压力,真所谓心欲静而波不停呀!
想要拿起一个东西必须放下一个东西,人要自律,而自律之人尤为可敬,人能做到自律,生活才有节奏,生活才会更加充实而有意义。首先去调整自我心态,小的层面讲人是为自己而活,只有把自己活的阳光灿烂了才有余光去照耀他人,所以说不要过多在意他人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走出一个圈圈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只有自己对自己狠一些才能摆脱一些世俗的纷扰,这就是自律,只有做到了自律,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心平气和的继续下去,这也就是说可以静下心来去做你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