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有太久太久没有动笔,以至于能明显地感觉到不管头脑还是身体,都有一种生锈的味道。

前几天拖延了3年的体检,终于在周围的人不断有生老病死的刺激(恐惧)下进行了。考虑到在人流如织的大医院,排队是家常便饭,于是我随手带上了庆山的新书《心的千问》。

豆瓣评分9.2,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庆山,知道不?也许有人陌生,但提到她曾经的笔名,估计少有人不知——安妮宝贝。

我不是安妮的粉丝,在我年轻时,她很火,喜欢的人说她的文字极其细腻,不喜欢的人多说她的文字令人抑郁。

关于她的一切,其实我都是通过“第三方”获得的,我自己虽跟风买了几本当年她畅销的书,但是始终没打开。我恐惧本来就阴郁矫情的自己,在读了更阴郁的文字后会变得不可理喻。

不过,也许错过也是“最好的安排”。

医院漫长的排队等待的间隙,我读完了这本书。在这期间,穿插着医生紧蹙着眉头,让我做完b超又去造影,做完造影再去针吸,直到最后摊开双手说:建议你还是手术,只有手术才能彻底确定良性或恶性。

医生的话的确算不上是一个太好的消息,但在我的心里却没激起太大波澜。大概是因为彼时我的心,还一直沉浸在《心的千问》带来的初秋的凉爽与澄净之中。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严格意义上说,这本《心的千问》不算书,它是庆山在过去几年1000个读者问答的集结。严格意义上说,我是通过这本书,才真正第一次认识了安妮宝贝,哦不,庆山。我似乎有些理解她为什么起这样一个中性的笔名——亦如她的文字,外表冷静简洁,背后是克制的慈悲。

依稀记得好像曾奇峰老师讲:所有美的东西,都有所节制。深以为然。

我不知道曾经的安妮宝贝的文字是否真的如坊间传闻那样旖旎阴郁,但我很高兴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庆山。

这1000个问答中,大部分问题都是你我常会问别人或问自己的问题,既然是问题,就必然充斥着纠结、痛苦和迷茫。所以,我们需要解惑。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读书看报,本质上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生命的答案。因为解惑是人的本能。

庆山给出的答案,多数都不长——最长不过一段,短的只有一句。如针一样锋利,直戳要害,又如棉一样踏实,因为她不是说教,而只是分享。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知道这个“度”很难拿捏。别看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带着疑惑和痛苦而来,但是他们在向你索要答案的时候,又常不自觉的带着各种挑剔会和防御,所以,如何能既帮助他们点破症结,同时又不激起逆鳞,是最考验功力的。这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简单的聊天话术或情商高低,而是作为咨询师,你的个人修为,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你是什么人,就自然呈现出什么状态。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看庆山的回答,她应该是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同时,对佛学也颇有造诣,所以她总是能在云淡风轻中将二者合在一起,娓娓道来。

这也并不奇怪。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而哲学的尽头,则是宗教。所谓大道相通,认知的底层逻辑大致相通。

看书是需要挑年龄和境遇的。同一本书,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那里,或者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所读出的内容完全不同。

比如如果是20多岁的我,大概会评价这本书是“故意卖弄的鸡汤”,而现在的我,却常在短短的一句话后陷入漫长的思索。

明人不说暗话,我喜欢这样节制的文字,犹如一副画,留下了大量的留白,所以才有了读者掩卷冥思的空间。

在医院里,周围是嘈杂的声音,有的人在打电话,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忧心忡忡,分析着自己病情,有的人耐心鼓励,探讨养生之道。

有人说,如果你抑郁就去医院看看,在那,你能看见很多比你还要悲惨的人,却活的比你还要乐观坚强。也有人说,如果你焦虑不安,也去医院看看,那每天都有生死轮回,也许你会感慨“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皆是擦伤”。

我也是在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才真正洞见了内心对医院的恐惧。并不是单纯地厌恶排队、人多和麻烦,而可能还包括恐惧离别、困境和死亡。

所以我更庆幸,在医院这样的环境下,有庆山的文字陪伴。她让我安静下来。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有这样一个提问:我今年大二,不曾真正谈过恋爱,怕慢慢地自己会将就。觉得真爱很难遇到,我该怎么摆正心态不将就而慢慢等呢?

庆山这样回答:只有明确无疑的因缘会让我们很容易的遇见爱人,但很多人未必能够在很年轻时就顺利遇见真爱。遇见真爱需要资格。有时兜兜转转走过一段长路之后,才会真正明白爱的真意。

“遇见真爱需要资格”,你读懂这句话了吗?

比如曾经把“有的聊、有话说”当做衡量真爱的标准,后来才知道,在你这个阶层,遇到一个跟你有差不多生活背景、生活习惯,三观大体一致的人,其实并不难。

恰恰相反。“有很多话说”很容易制造“虚假繁荣”的假象,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为遇上了对的人。殊不知它其实饱含风险:在掏干挖净所有过往的秘密之后,“聊得来”很容易变成两两相对,四目无言。往日有多风光,来日就有多落寞。

所以想要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一时间的默契和“有的聊”,其实并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长久的经营、经常的克制、必要的忍耐、心生慈悲,才有可能将它长久的维系下去。

再比如,我曾经把“对我好”当做衡量真爱的标准。很多女孩心里都有一句话:我不图你有钱,但图你要对我好。

什么叫对我好?

本质上说,就是把他人的利益凌驾于自我利益之上。比如我爱吃肉,但因为你也爱吃,所以优先让给你。当把恋爱中的这种特殊而短暂的现象当做真理和标准,进入婚姻之后就必定失望至极。

另一方面,真正的爱,不是找个人“对我”好,而是我有爱,所以有能力想要对别人好。

真爱是付出、给予,甚至是牺牲,但是却因为没有要求回报的执念,而没那么多失望和计较。它所有的,是给予对方的欣然与慈悲,是“我有,且愿意分享”的喜悦与平和。

而欲望则恰恰相反,它是期待别人对我好,一方面把自己作为别人的从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要靠别人获得,另一方面把别人当做满足自己物质匮乏或精神依赖的工具,总试图凌驾于人,获得特权。可想而知,这样的关系,必然带来控制、委屈和矛盾。

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有可能“兜兜转转走过一段长路之后,才会真正明白。”

归根结底,真爱是健全人格的副产品,是一个人先有爱自己的能力之后,才能给付给别人的奉献。而大多少数人弄反了,自己浑身长满了伤和刺,渴望找一个“他人”来满足、抚慰、疗愈自己,可萨特早就说过“他人即地狱”。

遇见真爱需要资格,当你自己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才有遇见真爱的基础。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还有人问:“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这句话,你怎么看?

庆山回复:收集道理却不用身心去实践,道理就只是道理。

生活中有太多人因为从小被父母讲道理,而成为“道理”的奴才——一方面认同道理(孩子对父母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又逆反道理。并且在这个怪圈中永远走不出来。

道理的本质,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比如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看见、被关照的渴望,这是人的本能,不分年龄、种族、地区。如果你真的懂得这个道理,也就在实践中学会了共情、尊重,能够真正的理解别人。这时候,道理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实践,而不是干巴巴的道理。

所以,王阳明才说,没有知行不合一,所谓的知行不合一,是因为在“知”上还没有真正理解。

大多数人的道理,不过是用来压抑和束缚自己的工具,这些道理是讲给自己听,用来说服自己的,这些道理,不来自于自己切身的感受和对生命的领悟,只是别人灌输的“听上去很对”的知识而已。

另外,我们对道理的理解可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需要在“行”中 不断反思,逐步精进。而很多人却在潜意识中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盲目地认为自己从“从不知道”到“听说过并觉得很有道理”,就是“懂了某个道理”。

这种理解,是对“道理”的误解。

同一个道理,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会被反复提及,然后不断醍醐灌顶,随着对它的理解不断升级,行为上更加自如,越来越知行合一。

举个例子。比如对人的尊重和共情,我以前只停留在道理层面——我知道应该这样做。后来当我被人曲解的时候,我体会到那种委屈、愤懑,并将其推己及人,遇上哪怕我已经笃定对对方的判断(这当然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判断)是状况,仍打破原有的思维禁锢,尝试去理解别人对自我的解释和剖析,再到后来,逐渐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现原来一切皆合理,学会了真正的尊重和边界。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这样形容我:你以前很喜欢给别人讲道理,口才好,逻辑也好,搞的别人也无法反驳。有时候未必能全部理解。于是跟你探讨。后来发现,你虽然表面上说不强迫别人,但是行为上却是非要把别人说服不可。还将辩论自诩为“真理越辨越明”。所以大多数时候,别人是死于精疲力尽,可不是真正认同你。

我哈哈大笑。问:现在呢?

他说:现在你好像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别人自己衡量。即使最后证明对方没听你的真的走错了,可那也是人家自己的经验。

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我便是不断地通过在行为上克制、思想上思考,来实现的。比如我会觉察自己的边界、觉察自己的胜负欲?觉察赢对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思考我为什么很难真正理解别人的逻辑,而非要固着于自己的方向…..

知与行,如同不断交错的螺旋,反复上升,直到最后真正参透一个“听上去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正如庆山所说:如果道理不能落实到行为上,就别妄谈说自己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

这样的问答在书中一共有1000个,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庆山只是给出了一个自己的思路,供大家思考,但是因为她足够节制的表达,所以话虽凝练,但却意味深长。

书籍是作者智慧的分享。当我们能够用几十块钱就获得作者多年智慧的积累,这的确是一笔最划算的买卖。

感谢庆山的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两天的查体排队的时光,我仿佛和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性交隔着时空,完成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对于她的话,我深表认同,并激发了自己很多思考。

感谢你,庆山。这是一本好书。

文:有梦想的唐糖  (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xinli.com/51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2:22
下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2:22

相关推荐

  • 考试中总是被某句歌词洗脑,我这是怎么了?

    最近知乎上大火的问题「你有哪些奇特的生理反应?」,有人提到了「大脑里回响最近的音乐,挥之不去」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奇特反应,全跑到评论区找组织: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在考试的重要时刻,…

    2021年8月29日
  • 女性在学习上逊色于男性?一种偏见罢了

    作者:译言来源: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步入尾声,很多学子都收到了自己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然而却并非所有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 最近有…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如何告别自我攻击,与自己和解?

    自我接纳这样一件事,已经被大家充分的认可了;一个充分的自我接纳的人,往往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的放松,生活也更有活力,自我接纳度高的人,往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当今时代,完全自我接纳的…

    2021年8月29日
  • 茫茫人海,你为何选择了我?| 关于朋友间的共鸣机制

    作者:邢乎来源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你为什么会喜欢你现在的朋友们? 刚认识时,你们是怎么一步一步变熟的? 你会时常因你们之间产生共鸣而感动吗?…

    2021年8月29日
  • 高情商的人点开,低情商的人划走

    文:湛庐君来源:湛庐文化(ID:cheerspublishing) 你擅长社交吗? 你怎样处理冲突? 你与重要人物的往来沟通自然顺畅吗? 巧妙地处理冲突,需要有开放、积极的视野,还…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摆脱负能量,情绪管理终极攻略

    人际边界和情绪边界 在我们讨论情绪管理时,也不得不提到一个流行的概念,“边界”,简单的说,“边界”可以这样定义: 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负责,不把自己情绪的责任/行为的责任推给别人; …

    2021年8月29日
  • 为了那点面子,幸福都不要了?

    有人说,我们的一生都活在比较当中。 小时候比学习,长大了比对象,比工作,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老了比健康,比谁家孩子孝顺,比谁活得长。就是不知道去了另一个世界,还要不要比比谁家烧…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婚姻的创伤,是什么让你一直无法原谅?

    一个人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戴着“理想化”的眼镜看世界。这既可以满足我们自己尚未完全成熟的“全能自恋”,也可以把自己的自卑转化或投射为,你不能满足我。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甚至是两个…

    2021年8月29日
  • 纠结体质,选择困难:如何让自己成为有魄力的人?

    1概述 提起选择,我们可能都听过那只饿死的驴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它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探索潜意识,在灵魂深处遇见自己

    (深度长文,12009字,阅读时间31分钟,建议收藏阅读) 一无处不在的潜意识 在自我探索5年后,初夏的某一个下午,我从双井工作室的坐地铁回家,走出14号线地铁站的瞬间,阳光扑面而…

    2021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1415.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