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

「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每当看到家长在一边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谦让教育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倍感赞赏,想着以后也要这样引导我的孩子拥有谦让和分享的美好品质。

但是,经过一番研究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些糟家长,坏得很……

这一切,都要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说起。

在生命的生存和繁衍中,我们可以给出两条公理:

1. 生存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生命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

这一点不难理解。渴了想喝水,饿了要吃饭,累了要有地方睡觉。而对我们人类而言,这些还只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底层的生理需要。

吃饱穿暖以后,我们还想要安全感(安全需要),想和周围人关系融洽(社会需要),想受人尊敬(自尊需要),想实现理想(自我实现的需要)。有这么多需求要满足,占有的资源当然是多多益善。

2. 为了保证自己的基因可以传递下去,生命倾向于拥有尽可能多的后代。

这也很好解释。比如说蟑螂如果搞起了计划生育,一辈子只生一个宝宝,如果小蟑螂出来觅食被你一脚踩死,蟑螂妈妈就相当于绝后了。而一次生三五百只,搞虫海战术,相当于把基因搞了三五百个备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也就说明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基因的传递,生命往往倾向于拥有尽可能多的后代。

由这两条公理,我们可以推断出: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子女存在遗传利益冲突。子女总想独占所有资源,而父母为了拥有更多后代,倾向于让孩子们雨露均沾。这就是心理学家Trivers提出的父母——子女冲突理论。

那么为什么非得是我让给弟弟妹妹,而不是弟弟妹妹让给我呢?下面我们引入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效用递减。

比一个吃包子的例子。

你一开始很饿,连着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觉得很香甜;吃第四个包子的时候,就觉得没那么好吃了;四个包子吃完,你已经吃顶了,看见第五个包子连连摆手,白送你都不要。包子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

而对你们来说,食品、玩具这些东西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

同样是吃水果,你吃三个可能已经差不多了,弟弟妹妹吃三个还不够;同样一个玩具,你玩不上顶多埋怨两句,弟弟妹妹玩不上能闹一天。站在你的角度,你的东西被拿走了可能觉得不公平,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就是合理分配。

反过来当然也是成立的。比如你在电脑上干活的时候弟弟妹妹吵着要玩游戏,父母也会让他们让让你。

父母——子女冲突不仅仅体现在兄弟姐妹的相处上。比如说我们现在长大了,还想多舒坦两天,父母就急着催婚、催工作。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你结婚生子了,父母传递基因的任务才算是尘埃落定,传递基因的接力棒就交到了你的手上。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孩子的婚礼现场,父母的朋友给你父母道贺:「你们俩总算是解放了!」

让我们说回到分配的问题。遗传利益的冲突时刻存在,父母又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所以,父母必须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鼓励孩子更重视兄弟姐妹,惩罚子女之间的冲突,奖励他们的合作。

除了类似「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的连哄带骗,爸爸妈妈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以下是发展心理学为爸爸妈妈们提供的工具箱:

1. 榜样训练。

家长要以身作则,把东西分享给亲人,给孩子言传身教。观念上的教育也很重要,有的家长一边教育孩子,在社会上分享就意味着吃亏,另一边又强迫孩子把东西让给弟弟妹妹,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除了家长作为榜样以外,也可以讲故事,用故事主人公做榜样。比如说小兔子不爱给同伴分享,危难时刻谁也不帮它。

2. 角色扮演。

在家庭当中,可以赋予大孩子哥哥姐姐的身份。教育孩子,大哥哥大姐姐应该照顾弟弟妹妹,关心他们的情况,把东西分享给他们,尽到哥哥姐姐的义务。当然也要给大孩子放权,让他们管弟弟妹妹。让他们演好哥哥姐姐这个角色,学会分享。

3. 移情训练。

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分享时的内心体验。作为分享者,当让别人分享时,观察别人是什么心情?当不让别人分享时,又体察别人是什么心情和表现?当自己是被分享者,谈谈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分享,而自己又有强烈得到分享的欲望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当获得别人的分享时,心里又有什么感受?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感受被分享的快乐,和不被分享的痛苦。

4. 正强化。

当孩子给弟弟妹妹分享东西时,要及时表扬、奖励。在表扬时,要注意表扬分享的特质,而不是泛泛的鼓励。

我们来看两种表扬方式:

「你真是个慷慨大方的好孩子!」

「你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弟弟妹妹,真是个好孩子!」

有研究表明,前一种方式更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因为当我们用第一种方式表扬孩子时,是在强化他的性格,这样,孩子会逐渐把外在的表扬归因于自己的特质,逐渐地建立起自己喜欢与人分享的认识。

而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也没必要哄骗或者强迫。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别人不舍得与他分享,他会是怎样的感受。

5. 教给孩子分享的策略。

比如孩子们都想玩某一个玩具时,可以轮流玩,用石头剪刀布定先后顺序。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询问,不能偷偷地拿。分吃的要平均分配,没办法平均的时候要先人后己等等。

6. 尊重发展规律。

分享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在6-12岁迅速发展。孩子很小的时候,社会信息加工能力还没有完善,学不会分享很正常,不用太过苛责。

总的来说,站在生物进化的角度,兄弟姐妹之间独占与分享的矛盾一直存在,让孩子「让给弟弟妹妹」是一种低效的方法。而我们可以用上面说的那些更有效的方式,更好地让孩子学会谦让。


参考文献:
D·M·巴斯. (2007).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莉. (1998). 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 26-32.原创:暗涌的心理话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xinli.com/52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2:22
下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10:47

相关推荐

  • 婚姻的创伤,是什么让你一直无法原谅?

    一个人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戴着“理想化”的眼镜看世界。这既可以满足我们自己尚未完全成熟的“全能自恋”,也可以把自己的自卑转化或投射为,你不能满足我。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甚至是两个…

    2021年8月29日
  •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前段时间被安利了《瞎看什么》,一档很有意思的电影解说节目。 这档节目贡献了很多口头禅。比如: 「缘,妙不可言」 以及「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那么,尴尬是什么,为什么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2021年8月29日
  • 对象问我愿不愿意为TA搜陶白白,我愿意送TA六个核桃

    作者:Eric Sangerma来源: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随着星座博主陶白白火上热搜,占星术的魅力再次席卷社交媒体。 不过,玄学背后薄弱的理论支撑与牢不可…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心理学角度读懂贾玲和她的“李焕英”

    很多人在质疑贾玲消费她母亲。但在我翻找了网络上贾玲的很多采访后发现: 她的状况更像是一个无法走出“母亲去世”创伤的人,在不由控制地不断重复母亲去世的痛苦记忆,类似我们常说的“闪回”…

    2021年8月29日
  • 自卑的人很在乎别人,深度解析自卑(附攻略)

    一 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基本属性,而且还认为自卑是人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理论,影响了很多人。 一方面我们被自卑所折磨,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接受它,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减缓自卑…

    2021年8月29日
  • 探索潜意识,在灵魂深处遇见自己

    (深度长文,12009字,阅读时间31分钟,建议收藏阅读) 一无处不在的潜意识 在自我探索5年后,初夏的某一个下午,我从双井工作室的坐地铁回家,走出14号线地铁站的瞬间,阳光扑面而…

    2021年8月29日
  • 《心的千问》:原来你是这样的安妮宝贝,哦不,庆山

    有太久太久没有动笔,以至于能明显地感觉到不管头脑还是身体,都有一种生锈的味道。 前几天拖延了3年的体检,终于在周围的人不断有生老病死的刺激(恐惧)下进行了。考虑到在人流如织的大医院…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高情商的人点开,低情商的人划走

    文:湛庐君来源:湛庐文化(ID:cheerspublishing) 你擅长社交吗? 你怎样处理冲突? 你与重要人物的往来沟通自然顺畅吗? 巧妙地处理冲突,需要有开放、积极的视野,还…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成熟的人,内心自由,行为自律

    在生命旅程中,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内外有别,就很难获得有效的成长。 内,就是指内心世界,外,就是指外在的行为。 在有些成长课程上,会灌输一些信念,比如想到就去做到,或者相信就是看到,都…

    2021年8月29日
  • 今夜,我决心不做舔狗

    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谐音“我爱我”。趁着今天,我们来聊聊应该怎样爱自己。 爱,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字眼。社会总在强调责任,强调义务,唯独没有教我们怎样去爱。…

    2021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31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