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上周中秋节的时候参加了知乎在成都举办的阴阳怪气展,还跟大家一起聊了聊阴阳怪气的事。其实我们混迹网络,难免会碰到一言不合就开喷的情况,张昕老师之前对杠精的类别可以说分析地很透彻了。网络骂战程度轻一点是阴阳怪气,程度重一点毫不夸张地说就是网络暴力。

比如这是某明星话题下的评论: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使用了网络暴力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时时刻刻喷别人,往往是在某一刻突然心态爆炸,从一个现实中温和友善的人变成了网络中凶神恶煞的刽子手,恨不得顺着网线把对方就地正法。

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暴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可以从态度系统去解释。

当我们面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时候有5种反应:态度、情绪、认知、行为意向和行为。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Zanna & Rempel, 1988)

在这个系统里,态度是核心,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行为:如当我们对一个异性持有积极的态度,我们就会忍不住想靠近对方,反之,如果我们觉得一个异性很差劲,令人讨厌,我们就会选择远离。而态度在影响行为的同时,又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态度的影响迅速有效。

一方面,当我们出于某种情绪唤醒下时,我们的态度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在明星话题这一点体现地非常明显,当我们看到某某明星婚内出轨,本来觉得早已司空见惯,一看话题下都在骂,情绪的感染性很容易唤醒我们的愤怒情绪,原本无所谓的态度变成了“恨之入骨”,忍不住想喷几句;

另一方面,情绪对态度的影响还体现在非言语信息的缺失。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假如我们愤怒了,我们可以通过多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言语表达,同时撒泼打滚,面目狰狞,或者摔门而去,但是当我们身处网络世界,表达情绪的方式只有一种:打字。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由地会用尽一切能用的字去表达内心的愤怒和厌恶,恶语相向在所难免。这也是为什么恋人吵架千万别打字吵,不仅容易伤害到对方,而且情绪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态度,让“原本没什么”变成了“事态很严重”。

除了情绪对态度的影响,认知偏差对态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基本归因偏误、自我服务偏差以及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基本归因偏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事物也就是归因的时候往往忽略情境因素,而归结于内部特质。例如当男朋友正在打游戏而拒绝你的要求时,女生往往会将其归因为“你不爱我了”,而忽略了情境因素——他不得不暂时将你的要求挂起,拒绝你意味着得罪一个人,顺从你意味着被整个宿舍的哥们骂。

自我服务偏差比较好理解,指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个人特质,而将失败归结于情境,例如我写了这篇专栏,如果赞多反响好,我更容易将其解释为我能力好,反之赞少我会更倾向于归结于运气差,或者宣传不到位。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与网络暴力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认知偏差。它是指,当我们作为行动者时,我们会将事件归因于情境,而当我们作为观察者时,会将事件归因于人格因素。例如,当在网络中攻击别人时,我们作为行动者,会将骂人归因于对方该骂,骂他是替天行道。但是如果我们作为观察者,看到网络中有人攻击别人,我们更大可能会将骂人这件事归于对方素质太低,品行恶劣。当认知偏差从中作祟,网络骂战也会更加泛滥。

遭遇网络骂战(暴力),我们该如何应对?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假设你遭遇网络暴力,被骂得很惨,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骂回去。

然而骂回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原因有二:

1.大多数人都骂不好。情绪也需要接盘侠,只有对方被你骂得心服口服,你才能有一丝丝骂得很畅快的感觉。

2.大多数人都骂得不潇洒。陷入骂战难免要一来二去斗上几个回合,很少有人做到被骂的时候脸不红心不跳,安静享受骂人的过程。因而深陷骂战只能越骂越气。

既然骂回去不是好办法,那我们到底该做点什么?

网络骂战求生第一步:冷却情绪,加强大脑的认知决策功能。

当我们处在愤怒被唤醒的状态下时,认知评价功能被削弱了,此时最易冲动行事,陷入骂战。因此需要最快速地将愤怒冷却下来。

1.指出对方行为的无理。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史航老师堪称是回怼的典范了,首先指出对方的无理,彰显无比的理智和冷静,也容易让对方警醒,之后“请滚远”迅速撤离骂战。

2.争取吃瓜群众的支持。网络的骂战不单是双方的较量,更是争夺舆论上风的过程。及时揭穿对方的意图就很利于引发群众的理性思考,当我们能够团结围观者的支持,自然不战而胜。

网络骂战求生第二步:调节自己的情绪。

面临网络暴力,我们难免会陷入消极情绪中,因此调节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我为大家提供一种方法,注意转移策略和认知重评策略相结合。

注意转移策略是将我们的注意从当下的负性情境中转移到另一个情境,这种策略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我们情绪带来的冲击,让我们迅速冷静下来,例如我们可以换到其他的网络页面,甚至关掉电脑回到现实中;

当我们的情绪没那么强烈,认知评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了,此时采取认知重评策略,从更深层次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认知重评策略是指我们通过对引发情绪的事件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调节情绪的过程。例如,当我们被无端攻击后,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往往是“他凭什么攻击我”,应用认知重评策略将其进行重新评价,“对方无理且无脑,像一只疯狗,我被疯狗咬了也没有必要咬回去”或“虚拟世界何必当真”。对事件重新评价后,我们或许就没那么苦恼了。

网络骂战求生第三步:用行动维护自身权益。

除了从自身出发调节之外,我们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维护自身权益。

网络骂战求生指南

动动手指,举报、折叠、屏蔽,包括开启知乎的瓦力阴阳怪气评论保护,这些行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们的好心情被破坏,促进网络环境的友善和谐。

深陷网络骂战,面对网络暴力,大家还有什么好办法,欢迎评论私信~

文:暗涌

原创文章,作者:互联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xinli.com/54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11:06
下一篇 2021年8月29日 下午2:21

相关推荐

  • 朋友老是劝分,要不要听?

    很多恋爱中的人都曾有过类似的苦恼:“我非常在乎我闺蜜的看法,但是她觉得我男朋友不靠谱,有时候觉得她说的挺对的,然后就会跟男朋友吵架,很矛盾”。 朋友对我们爱情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的要…

    2021年8月29日
  • 学不会的东西,过了几天自动会了,究竟是为什么?

    学不会的东西,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基本上每个人都经历过。这到底是神的旨意,还是大自然的馈赠?——欢迎来到本期的《走进科学》。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考完试,等到成绩下来,拿到…

    2021年8月29日
  • 心理学角度读懂贾玲和她的“李焕英”

    很多人在质疑贾玲消费她母亲。但在我翻找了网络上贾玲的很多采访后发现: 她的状况更像是一个无法走出“母亲去世”创伤的人,在不由控制地不断重复母亲去世的痛苦记忆,类似我们常说的“闪回”…

    2021年8月29日
  • 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

    「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每当看到家长在一边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谦让教育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倍感赞赏,想着以后也要这样引导我的孩子拥有谦让和分享的美好品质。 但是,经过一番…

    知识 2021年8月29日
  • 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

    1979年,26岁的胡因梦从纽约返台,见到了44岁的李敖,李敖对她一见倾心,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两人也旋即成婚。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3个月零22天。有人问李敖,胡因梦那么美,对你又那么…

    2021年8月29日
  •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如何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发现闪光点,是自我实现的第一步。 也许你不难留意到,生活中那些把自己的闪光点发挥到极致的人,往往更轻松的创造不凡的成果,甚至成为某方面的大咖或者大师。 也许你会觉得羡慕,或者自愧不…

    2021年8月29日
  • 如何告别自我攻击,与自己和解?

    自我接纳这样一件事,已经被大家充分的认可了;一个充分的自我接纳的人,往往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的放松,生活也更有活力,自我接纳度高的人,往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当今时代,完全自我接纳的…

    2021年8月29日
  • 茫茫人海,你为何选择了我?| 关于朋友间的共鸣机制

    作者:邢乎来源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你为什么会喜欢你现在的朋友们? 刚认识时,你们是怎么一步一步变熟的? 你会时常因你们之间产生共鸣而感动吗?…

    2021年8月29日
  • 网络小说中的「爽文」,是怎样让人感觉到「爽」的?

    所谓网络小说中的「爽文」,让人爽的点有千千万万个。 什么绝境反杀,大仇得报,莫欺少年穷,恐怖如斯。 什么霸道总裁,俊俏王爷,痴情皇帝,他们都要爱上我。 爽点千变万化。但是,在它们背…

    2021年8月29日
  • 如何建立滋养身心的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在跟踪了724人以后,发现生活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良好的人际关系,罗伯特教授在TED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心理…

    2021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21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shixinli.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